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15|回复: 0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5-1-15 2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由来

腊日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众神和祖先。由于腊月正值冬季,农事已经结束,丰收后的人们会在年终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感谢祖宗、神灵保佑其平安度过一年。南北朝时期,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八日,人们不仅举行祭祀仪式,也会在腊日这一天逐除。《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唐宋以后,腊日逐渐被腊八节取代。


腊八节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50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211


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食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相传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寺院在这一天会举行纪念仪式,煮腊八粥以供佛。北宋民间也有在这天煮粥的习俗。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也有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当时临安城内的很多寺庙都会准备腊八粥,供僧人食用。宋代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与寺庙不同,主要是为了庆祝丰收或祛除瘟疫,或求得吉祥如意。

腊八粥通常由五谷杂粮加上枣、核桃仁、栗子、杏仁、花生等辅料熬制而成。《燕京岁时记》中记录了一份完备的腊八粥熬制原料:“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在清代,腊八节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尤其受到宫廷的重视。雍和宫熬制腊八粥时,有专门的官员在旁边监视,宫内也要用大锅煮腊八粥用来供佛,同时也将腊八粥赏赐给王公大臣食用。雍正至宣统年间,每年的腊八节都会在雍和宫内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用黄铜大锅熬粥,由僧人念经,并派专员上祭、拈香。北京当地乃至外地的信众则从四面八方群聚而来,争相讨取僧人诵经加持的“佛粥”,以求吉祥平安。今天,北京雍和宫在腊八节当天仍保留舍粥的习俗。


腊八节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6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211


小寒与大寒正值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小寒节气这一天恰逢“二九”与“三九”之间,可谓是真正的“数九寒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寒第一候,虽然此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阳气即将回升,并开始向往北方了。到了第二候,即使已经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也冒着严寒修筑更温暖的巢穴。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开始鸣叫寻找同伴。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所以称为大寒。大寒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大寒后十五天,便是立春时节,意味着春天到来。大寒同时意味着更接近年节,民谚有云:“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喜欢。”

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一候是说鸡已经开始感觉到即将到来的春天散发的阳气,开始孵小鸡。二候说的是鹰隼之类的飞鸟已经开始盘旋于空中,寻找猎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抵御严寒。三候是一年中最后的五天,此时冰已经冻结到水的最中央,厚实而坚固;同时也意味着寒冷将达到极致,寒冰深处的春水已经开始涌动,新年的春意即将到来。

中国古代会在腊月储冰。《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王室设有管理冰政的官吏,名叫“凌人”。十二月凿冰,然后将冰储存在冰窖里,留到来年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 1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