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84_avatar_small 楼主: huangdao007
收起左侧

[天下杂谈] 【各国区域防空导弹】

[复制链接]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萨姆-17“山毛榉”防空导弹
   “山毛榉”-M1-2防空导弹系统(美国代号SA-17,北约称“灰熊”)是当今 “山毛榉”导弹的代表,于1995年进入俄陆军服役。它由俄“金刚石-安泰”防空武器装备公司研制并生产。它用于替换早先的9K37“山毛榉”。“山毛榉”-M1-2由指挥车、雷达车和自行式导弹装填发射车等几部分组成。
“山毛榉”给人带来了新的防空理念。它可在发射架的高低射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对付所有的目标。“山毛榉”-M1-2用相控阵雷达天线取代装置在发射架上的跟踪雷达天线。每部发射架都能同时制导4枚导弹对付不同目标。它的作战目标为战略和战术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战术空射型导弹、直升机和无人机。它还具备有限的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并能对付20公里距离内的反辐射导弹。“山毛榉”-M1-2防空导弹很有可能担负S-400多层防空系统的中程防御任务。
“山毛榉”-M1-2发射9M317型导弹。弹长5.5米,弹径400毫米,弹重 715公厅,高爆破片战斗部重70公斤,有效射程3~45公里,最小作战高度约为10米,最大有效射高2.5万米。“山毛榉”-M1-2保持了“山毛榉” 导弹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将目标通道的数量提高了好几倍,因而可对抗大规模现代武器的空中袭击和导弹攻击。
“山毛榉”-M1-2发展有国土防空型和舰载型。俄空军装备的“山毛榉”-M1- 2是将两部4联装发射架安装在同一个拖车平台上,既可节约成本,还利于增强防空火力网。为了提高对低空目标的捕捉能力,它采用了“长颈鹿”雷达,就是把跟踪雷达安装在液压驱动的22米高的桅杆上的雷达。这种雷达通常与发射车配合使用,可为系统的8枚导弹指引目标。空军型“山毛榉”防空导弹将采用新型电子设备。导弹飞行轨迹能在齐射后根据空中情况及时校正,可轻松摧毁来袭的弹道导弹目标。新舰载防空型“山毛榉”导弹也在研发中,有可能采用垂直导弹发射架。出口型“山毛榉”不再叫“乌拉尔”,统一用“山毛榉”-M1-2的名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萨姆-19(2C6M)“通古斯卡”弹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统
    主要是针对武装直升机设计的,是一种全自动、全天候自行防空系统。安装有4门2A38M式30毫米自动炮和8枚9M311式防空导弹。其高射炮有效射程4000米,有效射高3000米,导弹有效射程8000米,射高3500米,搜索雷达作 用距离18千米,跟踪雷达作用距离13千米,系统全重34吨,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5千米/小时。该炮通常部署作为2K22M自主防空炮兵连的一部分,2K22M式防空炮兵连包括6辆2S6/2S6M火力车;6辆2F77M导弹/炮弹运输/装填车;1辆1P10-1M维修保养车,1个2F55-1M修理车间。2K22M防空炮兵连的支援能力可以显著加强2S6在战场上的自主作战的能力。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S-300V地空导弹系统
S-300V 防空系统S-300V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防空系统之一。苏联陆军火箭炮兵总部下属的第三研究所于1963~1964年首次完成了陆军防空体系的系统总体论证报告。报告认为,地空导弹是对付弹道导弹的有效手段,但必须研制反战术弹道导弹与反巡航导弹通用、反导弹与反飞机通用的野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这是对过去反飞机专用型地空导弹传统概念的重大挑战。因此在1965年,苏联科技委员会与陆军火箭炮兵总部的第三研究所一共制定了“反战术弹道导弹与反巡航导弹通用、反导弹与反飞机通用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研制任务书。

中文名: S-300V 防空系统
外文名: C-300 системы ПВО
装备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 S-300防空系统是世界上先进的防空系统之一。  

1968年,在一些部门的支持下,苏联国土防空司令部提出研制一种三军通用的反飞机多通道新型防空导弹系统,称为S-500U,只用于反飞机。这一倡议得到苏联国家军事工业综合系统领导的支持。但经过陆军火箭炮兵总部的坚持,苏联国家军事工业综合系统领导做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以通用化原则为前提来研制三军通用的防空导弹系统,并命名为S-300系统。国土防空军使用的称为S-300P,陆军使用的称为S-300V,海军使用的称为S-300F。至此,S-300面空导弹族系正式出台。因为是不同设计局、研究所研制,三军通用化目的未能实现,只有指控站的搜索雷达等设备达到了约50%的通用性。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年5月27日,S-300V的反导反飞机通用战术技术等要求被下达:一,能够杀伤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二,杀伤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三,杀伤在有源干扰机掩护下的战略和战术飞机、武装直升机;四,在上述空袭武器大规模空袭的条件下,在复杂空情和干扰环境下,能有效掩护地面机动作战部队。
S-300V深刻影响了S-300P的改型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S-300P的定货方和研制方才意识到,国土防空中的高价值要地也迫切需要机动型反导反飞机通用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因此,S-300P陆续研制发展了反导反飞机通用的S-300PMU系列地空导弹。
编辑本段主要性能S-300V系列型号 S-300V先后出现的型号有S-300V1、S-300V、S-300VM和S-300VM2,经历了四个研制阶段。
第一阶段研制出的系统仅配用了一种射程较小的9M83导弹及其它相应的配套装备,1980~1981年通过国家联合鉴定试验,1983年装备陆军防空部队,系统代号当时为S-300V1,拦截的目标类型主要是飞机、巡航导弹和诸如“飞毛腿”、“长矛”之类的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第二阶段主要是为S-300V1进行补充设计,即再为系统配置一种射程更大的9M82导弹及其配套装备,采用了两型导弹、两型发射单元的新系统,于1985~1986年通过了国家联合鉴定试验,1988年装备陆军防空部队,拦截的目标类型增加到可对付“潘兴”中程战术弹道导弹、空地导弹,以及巡逻在100千米距离上的干扰飞机。
第三阶段是射程增加了2~3倍的S-300VM系统,1993年前后装备部队。
第四阶段是射程又增加2倍的S-300VM2系统(“安泰”-2500),1998年前后装备部队。
S-300V的用途与主要性能 S-300V通常用于陆军军级以上的野战防空,机动式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发射阵地的防空,也可用于国土防空。它以对付战术弹道导弹为主,也可对付高速飞机、远距预警指挥机、干扰飞机等。
S-300V通常以旅为作战单元,每个旅下辖4个火力单元(营级编制)。这4个营通过旅一级的指挥控制中心,即1套“巴良纳”自动化指挥系统,形成一个地面防空作战整体。
S-300V的导弹所对付目标的速度范围为0~3 000米/秒。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最大杀伤距离为40千米,最小杀伤距离为13千米(9M82导弹)和6~8千米(9M83导弹),最大作战高度25千米,最小作战高度0.2千米。对飞机等空气动力目标的最大杀伤距离为100千米(9M82导弹)和75千米(9M83导弹),最小杀伤距离为13千米(9M82导弹)和6~8千米(9M83导弹),最大作战高度30千米(9M82导弹)和 25千米(9M83导弹),最小作战高度25米。导弹采用初段惯导+中段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制导精度6~20米。单发杀伤概率为高空60%,中低空80%~90%。一个S-300V旅最多可同时射击24个目标。最多可同时制导48枚导弹。导弹发射间隔1.5秒, 导弹发射准备时间15秒。导弹总数96~192枚。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特点
S-300V各导弹营装备包括指挥控制装备,导弹火力装备,以及一定数量的支援、保障及维修装备等。各营下辖1个指挥连、4个发射连。
指挥连对4个发射连进行目标指示和分配,并实施指挥控制。其主要装备有1辆指挥车以及2部搜索雷达(环形搜索雷达和扇形搜索雷达各1部)。
发射连是S-300V导弹旅的基本作战单元,包括1部制导站(即1辆多通道制导跟踪雷达车),6辆照射发射车,6辆发射装填车,一定数量的导弹。发射连既可采用混编火力单元编制,也可采用单一火力单元编制。例如每个发射连装备4辆9A83发射车和2辆9A82发射车,或6辆都是9A83发射车。
指挥车
(9S457-1)是导弹营的指挥中心,又称指控站,装在履带式底盘上。指挥车控制着4个发射连,共24辆发射车。它接收上级指挥所和预警卫星提供的预警信息,也接收发射连制导站和两部搜索雷达的信息,自动监视目标飞行航迹,并确定目标类型,为发射连提供目标优先等级的建议,把目标分配给相应发射连的制导站。指挥车控制所有作战活动,可探测200个目标,能掌握 70批目标,并能自动选出24批威胁最大的目标分配给4个发射连的制导站。
环形搜索雷达
(9S15MT)是一部三坐标相控阵雷达,能对飞机一类的目标进行搜索,平均发射功率10千瓦,波束宽度1.5°×1.5°,可探测200个目标,跟踪75个目标,并把目标数据送到指挥车。它的覆盖范围达方位角360°,高低角0°~+55°,作用距离250千米,天线每6~12秒转1周。
扇形搜索雷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16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