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9-6 21:40:20
|
查看: 4976 |
回复: 3
宇宙仿佛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巨大空间。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人类对它的好奇与想象。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便是太阳系了,可以说太阳系是人类借助探测器所到达的第一块宇宙空间。虽说近,但太阳系包括地球、月亮、行星及行星周围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边缘领域,还是十分庞大的领域。近几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太阳系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节虽然旨在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最新状况,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几乎每一分钟科学界都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本节中的介绍已经陈旧,还望各位海涵。
太阳系最前沿——尚不为人所知的太阳系
吉川真(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
1.新大航海时代
宇宙仿佛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巨大空间。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人类对它的好奇与想象。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便是太阳系了,可以说太阳系是人类借助探测器所到达的第一块宇宙空间。虽说近,但太阳系包括地球、月亮、行星及行星周围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边缘领域,还是十分庞大的领域。近几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太阳系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节虽然旨在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最新状况,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几乎每一分钟科学界都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本节中的介绍已经陈旧,还望各位海涵。
2.太阳系的边缘地带
为了配合最新的科学发现,本节就先从大家熟知的“行星”开始。原来的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的名字曾像咒语一样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但在2006年8月,行星世界中出现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做了75年左右行星的冥王星正式被排除在行星的名单之外。
直到这时才有许多人发现:一直以来科学界对于行星都没有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行星”的存在太过寻常,以至于人们忘了给它一个准确的概念。或者不如说,“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一长串名字便是人们一直以来对行星的定义(图1-1)。然而,最近随着观测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在冥王星附近又发现了许多小型天体。当然,既然说是小型天体,那些不计其数的小行星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带发现一颗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小型天体。
在刚刚发现这颗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天体时,科学家们用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将它命名为UB313(齐娜),当它的运转轨道也被确定下来之后,这颗星体被正式改名为厄里斯。它的直径为2400公里,比直径为2390公里的冥王星要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它比冥王星大,厄里斯的发现者主张将其列为第十大行星。这个提议原本无可厚非,但紧接着,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几颗和冥王星相似大小的小型天体。那么如果承认厄里斯为第十大行星,那么十一大行星、十二大行星等等也会相继出现。如此一来,“大行星”的数量便会多得数不清。
2006年8月24日,世界上的众多天文学家聚集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总部捷克首都布拉格,就冥王星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确定废除冥王星作为九大行星之一的身份。那么冥王星该何去何从呢?起初大家认为它应被归类在小行星之中,但从行星到小行星的称谓难免给人以“降低身份”的印象,于是大家决定创建矮行星这一新的分类,并以冥王星作为该分类的代表。
不管怎样,太阳系内产生这样大的变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附近以及更远的地方发现了许多新的天体。起初为了纪念预言这些天体存在的两位天文学家,这些天体被称为“艾吉沃斯•柯伊伯天体”,最近它们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名字“太阳系外缘天体”。其分布图如图1-2所示。
太阳系外缘天体分布在聚太阳约30-50天文单位的空间里,但随着轨道直径长达1000天文单位的小行星陆续被发现,太阳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至于太阳系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小小世界
2005年9月12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经过2年零4个月在太阳系内的长途跋涉(发射时间为2003年5月9日),终于到达了小行星系川(确定编号25143)(图1-3)。
“隼”所探测的那颗小行星最大的特点就是直径只有535米。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如此小的天体进行探测。说到对太阳系天体的探测,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行星探测,目前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上都已经留下了探测器的足迹。对行星进行过探测之后,接下来就要轮到小行星和彗星了。大多数人认为,对于直径不过500米的天体似乎不必特意安排探测器去探测。日本可以说是钻了这个空子,但天文学家们一开始的打算并不是让“隼”去从事探测小行星的工作,只不过由于运载火箭及探测器自身的轨道变更能力有限,“隼”所能到达的天体范围也就缩小了。而系川恰巧处于“隼”的观测能力之内。但这次观测却意外地为行星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真可谓是“缘分天注定”。并且,“隼”还肩负着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将系川的表面物质带回地球研究。
“隼”的着陆过程十分惊险,可谓九死一生,在这里不做详细讲述(大家可参照吉田武所著《隼:拥有不死之身的探测器及其宇宙探测故事》,幻冬舍出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已有许多探测器对太阳系的天体做过探测,但“隼”还是头一个在探测之后还必须成功返回地球的探测器。“隼”已于2007年3月返回地球继续投入其他科学研究。
当小行星系川的样子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都吃了一惊。因为这颗小天体和我们之前想像的形态完全不同。从前提到小行星,人们便会想到覆盖在其表面的环形山,但放眼望去,在系川上却完全看不到环形山的存在(图1-4)。取代环形山的是无数大小不一的块状岩石,这一发现在世界的行星探索领域中是史无前例的。
如图1-4所示,系川的样子和我们印象中小行星的样子有很大不同,它的表面几乎全被岩石块所覆盖,只有一小部分较为平整。探测表明,平整地区的地表成分主要由直径不足1厘米的碎石子构成,根据系川的整体形状,经常有人把其比喻做海獭,在这只海獭的头部有一块地方很平整(负责指挥“隼”行动的工作小组将这一地带命名为“缪斯之海”,它的正式名称为“缪斯-C”,英语中C的发音和“sea”相同),这里就是“隼”预计着陆的位置。
有关系川,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是其表面由近似密度3.2g/cm3的球粒陨石所构成,但检测表明其实际密度仅为1.9g/cm3。也就是说,系川并不是由实心的陨石构成的,它的内部很可能有一个很大的空洞,或者本身是一个类似“砖瓦结合体”一样的物体。这一发现对于研究这类小型天体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图1-5为目前天文学家们想象得出的系川形成示意图,其具体形成过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行星系川距地球也很近,甚至有与地球相撞的可能。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天体还有许多,因此从空间防御的角度来讲,了解系川的信息对于人类也十分重要。
4.引人注目的太阳系小星体
人们关注的不只是系川。最近天文学家们正在着力于一系列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任务。2000年,美国的休梅克号探测器到达厄洛斯行星,绕其公转约1年,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图1-6)。最后虽然出乎意料地在厄洛斯行星的表面着陆,美国也因此得到第一次在小行星表面着陆的殊荣,可厄洛斯行星的直径约为38km,其着陆难度是完全无法与在系川上着陆的“隼”相提并论的。
2004年1月,美国的星尘探测器从维尔特二号彗星身边经过,成功捕获到彗星释放出的尘埃粒子并于2006年1月返回地球(图1-7)。通过对尘埃的分析,天文学家发现其中含有通常被认为在低温星际云中所形成的有机物质以及在2000°C以上的高温状态下才能形成的矿物质。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彗星的起源有着很大价值。 紧接着,在2005年7月,美国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按照预定程序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该探测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与彗星相撞;另一部分用于记录相撞时的情况。这样,第一部分在与彗星相撞之前能够将观测到的画面时刻传送回地球;第二部分则可以记录下相撞开始至结束的整个过程(图1-8)。除此之外,地球上的天文台以及轨道望远镜也对此进行了观测。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分析各种观测结果,以便对彗星的构成以及其内部构造进行进一步研究。
同年9月,“隼”向地球送回了系川的图像。在这几年之中,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认识飞速增长,并且从今往后也将会有更多研究面向这些小天体。日本也一直在考虑发射“隼”的第二号探测器,欧洲与美国的研究者也不断提出新的构想。甚至在美国,发射载人探测器探索一系列小行星的计划已经提到了日程上。图1-9为上述小行星的分布图。
5.行星同样不可忽视
在前半部分,我们谈到了有关太阳系小天体的探测,其实科学家们对行星的探测也从未停止过。非但没有停止,随着探测水平的提高,对行星的探测已经越来越深入。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对土星的探测以及其他探测器对火星的几次探测。
卡西尼土星探测器是1997年美国与欧洲共同发射的,经过7年旅程终于在2004年到达了土星。在探测期间,卡西尼探测器不但为我们拍摄了许多土星及其美丽光环的照片(图1-10),通过飞行中与许多颗土星的卫星擦肩,还向我们展示了土星卫星绝不亚于系川小行星的奇特风貌。图1-11便是作为土星卫星之一的海伯利安,与系川相反,它的表面被环形山所覆盖。
关于卡西尼土星探测器的探测,最值得一提的便是2005年1月它在卫星泰坦表面的着陆。泰坦有很厚的大气层,但通过观测发现它被大气覆盖的表面似乎有河流及湖泊存在(图1-12)。由于泰坦的表面温度为-180°C,因此在这颗卫星上肯定不会存在液态水。如果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存在液体的话,则应该是甲烷或乙烷。难道在泰坦上会有甲烷或乙烷降雨并形成河流及湖泊么?虽然这个谜团尚未解开,但可以确定的是泰坦和地球的环境完全不同。
下一节要谈谈火星。不过在讲述火星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正在进行的其它一些探测。首先是对金星的探测,欧洲已于2006年发射金星快车探测器,主要探测金星大气,并大量拍摄大气活动的照片。其次是有关水星,2004年美国发射的信使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1年到达水星。同样,中国也计划对火星进行探测,2009年10月,中俄将联合向火星发射“荧火一号”火星探测器。
日本也计划对金星和水星进行探测,并准备于2010年独立向金星发射一枚探测器,探测任务已定名为PLANET-C。探测器预计将于半年内到达探测位置并开始观测。水星方面,日本准备与欧洲合作,进行名为BepiColombo的探测任务。日本与欧洲各有一枚探测器,发射升空的时候二者捆绑在一起,但到达水星以后便分头行动,在水星周围自行探查。预计于2013年左右发射探测器,约经6年到达水星。
地球的近邻们在今后也将陆续成为科学家们的探索对象。其实,1974年至1975年,美国的“水手十号”探测器曾三次飞掠水星,但却没有带回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水星照片。对于水星,我们的了解还很少。另一方面,由于金星本身的自转周期很慢,约为243天,但环绕金星的大气却大概4天就可以绕其一周。这大约相当于公转周期为1天的地球只用30分钟不到就完成一次大气环流。金星这种超高速的大气环流被称作“金星超级大气环流”,其环流结构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迷,对于行星的气象研究也十分重要。
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于2006年为探测冥王星发射了“新地平线”号飞船。冥王星虽然已被归于矮行星,不再属于行星范围之内,但它作为在太阳系诞生初期形成的星体,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新地平线”号飞船计划于2015年到达冥王星,让我们一起期待它带来新的消息。
6.探索生命的主要一站:火星
接下来就要开始讲述有关火星的探测情况了。近年来人类进行探测活动最频繁的天体就是火星。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至今,光是数数美国发射的探测器,就有火星环球勘探者(图1-13,1996年发射)、火星探路者(1996年发射)、火星气象探测器(1998年发射,但进入火星轨道时与地面失去联系)、火星极地着陆者(1999年发射,但着陆失败)、火星奥德赛(2001年发射)、火星探路者(包括勇气号和机遇号,均于2003年发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2005年发射)等8枚之多(其中两枚失败)。日本也于1998年发射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但由于中途发生故障,最终于2003年放弃进入火星轨道。欧洲方面,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虽然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但在着陆时失败。今后,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还将继续进行。
火星受到天文学家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火星表面曾被认为有液体水存在的可能,因此人类一直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体十分好奇,而地外生命的存在与否一直被列为宇宙探索的一大目标。如果在火星上发现生命体的存在,无论其生命形式与地球上的生物体征相似与否,都将与生命的起源以及探索生命本质等课题直接相关,对科学界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另一个原因是天文学家一直想要在火星上实现载人探测。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得人类登上了月球,从那以后天文学界对于月球的研究虽然有所减少,却还是决定在月球建造供人类进行长期观测的宇宙空间基地,我们希望能够在月亮上迈出人类继宇宙空间站探索之后的下一步。在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后,紧接着要实现的便是通往火星的载人飞行(不过根据目前情况,通往小行星的载人飞行有可能先火星一步实现)。
频繁的火星探测已使我们对于火星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人类不仅在火星的表面发现了曾有水流经过所形成的地形,最近的探测还发现了怀疑是近期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图1-13是火星环球勘探者拍摄的照片,图中显示了火星表面6年之中的变化。如果这里曾经有过水流,那么便可推断在火星的地下至今仍然有水存在。现在,有两辆探测车正在火星表面进行仔细的探测(图1-14),今后的探索任务又将从火星表面向火星地下转移。
关于火星探索,日本感到最遗憾的便是前面提到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所执行的是日本第一个行星探测任务,但它于1998年发射升空后,不断出现故障,虽然于2003年12月接近了火星,但最终还是没能进入火星运转轨道,探测任务宣告失败,现在的“希望”号只能沿着与火星近似的轨道路线围绕太阳孤独地旋转。但我们也从“希望”号的失败之中吸取了许多教训,这些都为日本发射第二枚探测器“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造访月球
在本节的结尾,让我们再来看看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亮。作为人类除了地球之外唯一在其表面留下脚印的天体,以及除了宇宙空间站以外围绕地球旋转的天体中人类唯一能够自由出入的天体,它的存在似乎比行星更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也是它近期再次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成功登月。由于已经对月球的表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人类将目光放在了更遥远的地方。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月球都不再作为天文学家所探测的主要对象。但到了最近几年,对月球的探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如美国继1994年发射克莱门汀探测器之后,又于1998年发射了“月球勘探者”,这两枚探测器相继进入月亮的轨道进行探测工作。欧洲则于2003年发射了第一枚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这枚探测器已于2006年9月完成了探测任务,并执行了撞击月球表面的最终命令。
但或许你并不知道,日本的月球探测器早已于这些探测器之前被发射上空。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号卫星,利用行星重力实现了绕行星变轨(Swing-by)技术,并成功地在月球运转轨道中投入卫星。圆满完成任务的“飞天”号最后也与月面相撞,寿终正寝。
日本已于2007年发射了一枚探测器“月亮女神号”。跟它的名字一样,“月亮女神”是一枚专为探月所设计的探测卫星,它携带有14种科学观测仪器,将对月球的元素、矿物质分布、地形与表层构造、重力分布、磁场分布以及环境等进行全面的高精度探测。科学家们希望这次探测活动可以对月球的起源和进化有进一步地了解(图1-15)。
除了日本之外,中国、印度、美国也于近几年相继发射了探测器。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测器也于2007年发射升空,印度于2008年发射“月球飞船一号”,美国也于2008年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现在的天文学界可以说进入了“探月热”,在进行物理观测的同时,也在为今后的载人登月做准备。预计人类再次做好准备登月,大概要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了。
8.人类的活动场——太阳系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以行星探测为主要任务的太阳系探测最新情况。太阳系中所有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已经留下了探测器的足迹,这也可以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然除了发射探测器,从地球进行观测以及通过人造卫星进行观测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图1-16)。冥王星不属于行星这一结果也是通过地球上的观测得知的。今后,随着宇宙探测与地面观测的进一步结合,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一定会越来越深,相信人类在整个太阳系自由来去也将是在不久的将来便可实现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