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发新帖
97_avatar_middle

收听

听众

主题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25 12:00:41 | 查看: 62| 回复: 0
庞涓死于马陵之战?司马迁记载混乱,新证据表明:庞涓十年前已死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31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孙庞斗智”的故事,对中国老百姓而言,可谓是耳闻能详,妇孺皆知。
这主要是得益于司马迁的精彩演绎。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孙膑出生在东阿、鄄城两地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子孙,曾经和庞涓一起同窗学习兵法。
这个庞涓是个小心眼,一肚子坏水。他到魏国应聘,做上了魏惠王的将军,自认才能不及孙膑,故意装作好心人,把孙膑接到自己的身边,说是有福同享。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把孙膑的两个膝头的膝盖骨剔出来,还在他的脸上刺上了侮辱性的大字。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89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庞涓以为,做了这两件事,孙膑就不能行动,也不敢抛头露面,那么,自己就是天下无敌了。
但是,庞涓这么做,反而给孙膑做了广告。
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出:孙膑一定是个比庞涓还厉害的人。
这不,齐国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访问,就偷偷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孙膑,不但拜孙膑为师,还把孙膑隆重地举荐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也拜孙膑为师,向孙膑请教兵法。
不久,魏国攻伐赵国,赵国的国都邯郸城被围困得水泄不通。
赵国的局势危急,哭着喊着向齐国求救。
孙膑祭出了他的成名兵法——围魏救赵。
他让田忌率军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解开对赵国邯郸的围困,然后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一带)设伏,痛击魏军。
田忌依计而行,大破魏军。
时间过了十三年,赵国已经和魏国化干戈为玉帛,伙同魏国一起去欺负韩国。
韩国哭着喊着向齐国呼救。
孙膑又一次祭出了他的成名兵法——围魏救赵,不,这次应该叫围魏救韩了。
他让田忌率军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解开对韩国韩城的围困,然后在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设伏,痛击魏军。
为了加强诱敌效果,孙膑还加用了一招“减灶行军法”,以为辅助。
庞涓中计,急吼吼地赶来。
孙膑算准了庞涓会在日暮时分到达马陵,他在马陵道两边埋伏军队,并命人刮去一颗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
他吩咐一万他弓弩手潜伏在大树四周,约定“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然在日暮时分到达马陵,远远看见剥掉树皮的树上所写的字,让点火上前照看。
一行字尚未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一下子就崩盘了。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拔剑含恨自刭。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58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齐军乘胜逐杀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
孙膑从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以上是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面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记载。
这个记载,在时间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这个错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已经指出:王劭: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朌败梁於马陵”,计相去无十三岁。
即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间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另外,存疑的小细节也不少。
比如说,庞涓既然妒忌孙膑比自己高明,存了心要黑掉孙膑,为什么不痛下杀手?只要直接杀了孙膑,就一了百了。他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已经和自己结下了膑骨黥面之仇的仇人?
而且,以他的智商,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等于在为孙膑做广告,让孙膑迅速成名,成为人们所追捧的对象吗?
比如说,孙膑在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时,当时毛笔是否已经发明了呢?
又再比如,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文字是有差异的,“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不知道是用哪国文字写的……诸如此类。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97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当然,存疑最大的,是在孙膑实施“围魏救赵”前一年,即公元前354年,赵国以强凌弱,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庞涓率部救援时,所用的策略是“围赵救卫”——他率主力部队直奔赵都邯郸,迫使赵军回救,以此来化解赵军对卫国的攻势,达到“救卫”的目的。
也就是说,“围魏救赵”并非孙膑的首创、独创;庞涓其实早已深谙此道,并且用得比孙膑巧,比孙膑妙,比孙膑强。
庞涓围攻赵都邯郸时,秦国趁火打劫,兵分两路进攻魏国,占据了榆关以南地区;楚国也不甘落后,进攻魏国重镇襄陵(今河南淮阳县);齐国更是暗中使坏,策动了原本归附魏国的宋、卫、鲁三国叛魏降齐。
一时间,魏国四面树敌,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但庞涓舍其末,扼其要,打蛇只打七寸,通过加紧进攻邯郸来降服赵国,一举扭转了局势。
那么,庞涓既然是使用“围魏救赵”策略的高手,为何还会在桂陵之战中中计?
而且,中一次还不知醒悟?还要在马陵之战再中一次才知道懊悔?
司马迁似乎也觉察到了这个有悖常理的现象,他在写桂陵之战时,没有明写庞涓参战,只是含糊其词地用“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一笔带过。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81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但是,1972年4月,山东临沂卫生局进行基本建设,在临沂古城城南一座名叫银雀山的低矮的小山发现了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随后从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其中就有已经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以及《孙子兵法》、《六韬》等20余篇著作。
这个《孙膑兵法》经过认真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包括《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
这里重点说说《擒庞涓》里面的记载。
《擒庞涓》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写“围魏救赵”没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那么神妙。
一、为了救赵,齐军先攻打魏国的平陵——注意,不是攻打魏都大梁;然后派“二大夫”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
二、为了诱敌,被派去攻击环涂地区的齐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大夫”被杀。
不过,策略实施的效果不错:“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即庞涓果然丢掉辎重,兼程急奔而至。孙膑带领主力不作任何停留,在桂陵埋伏,一击而擒庞涓。
从“擒庞涓”这三个字来看,庞涓不但参加了桂陵之战,还在桂陵之战被齐军擒获。
必须要知道,《孙膑兵法》是孙膑弟子在当时所记,不容有什么怀疑的。
那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庞涓既然已在桂陵之战时中了孙膑的“围魏救赵”、及伏兵狙击之计,他为什么不吸取教训,而在马陵之战时再次上当?
而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庞涓明明已经在桂陵之战当了齐军的俘虏,又怎么能在马陵之战中指挥魏国作战?
其实,查《战国策》,在马陵之战担任魏军指挥官的,是魏太子申,没庞涓什么事。
看,《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章记载的是:“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同章书还记:“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擒)太子申。”
另外,《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对马陵之战的记载也是:“魏太子自将。”即是魏太子申亲自挂帅。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40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可以说,说庞涓参加马陵之战,那是司马迁在自说自话。
而且,他的自说自话也有些互相抵啎。
如《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六国年表?魏》说是“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庞涓”、“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表明庞涓是齐军所杀。
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又把庞涓写成了霸王式的自杀。
可能有人会因为《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里提到“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认为俘获太子申和擒捉庞涓这两件事是在同一场战争中发生的。
但对比一下《孙膑兵法?陈忌问垒》里记载的:“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禽太子申也。”二者的情况是一样,这是对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总结。
事实上,擒捉庞涓之事发生在桂陵之战,俘获太子申之事发生在马陵之战。
可能,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后,就已经被孙膑处死了,毕竟,膑骨黥面之仇摆在那儿,此仇不报,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
庞涓在马陵之战的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98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三晋之间的风云变化往往会牵动整个诸夏世界的神经。桂陵之战的结局,不过是三晋内部矛盾与外部干涉势力间的一次结合。类似的事情也不可能仅仅发生一次。更有决定意义的马陵之战,便很快在魏国和韩国之间展开。
魏国称王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88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候的称王 打破了西周以来的政治格局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三国联军也顺势前进,又击败了匆匆赶来的钻荼部魏军。至于西线战场,秦国的卫鞅在公元前352年挂帅攻陷了魏国的故都安邑,并包围了重镇固阳。
眼看战局越来越复杂,魏国马上与损失惨重的赵国言和。紧接着又从东线战场上抽身,调动盟友韩国的军队从襄陵展开攻势。利用平原战场的优势,一举击败了齐宋卫联军。最后迫使齐国委托第三方的楚国将军景舍来求和。这样,魏国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战后的不利局面。最后,魏军才将邯郸退换给了赵国。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4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在正面交战中 魏军依然对齐军保持优势


在以胜利之资与齐赵谈和后,魏国着手反击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魏侯魏婴集结军队将之击退,并顺利收复了旧都安邑。秦孝公被吓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担心魏国马上就要报复性入侵。这也说明在当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比较可观。两国就在前350年会盟修好,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稍微清醒过来的魏侯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形象不佳,在各大国中受到孤立和敌视的待遇。于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时的霸主作风,团结小国对抗其他强权。但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建立初级军国体制的魏国,居然要通过春秋霸主路线来做战略破局,还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23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非常不妙


公元前344年,魏婴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12个小诸侯国举行会盟,图谋向西大举讨伐秦国。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强防守,一面采用卫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卫鞅被派去游说魏侯,劝说其在号令12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然后可以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的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打击齐楚,并将魏国的祸水东引。因为魏国曾经希望用换地的方式包围周王室,所以卫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因此建议魏侯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称王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讳。楚王在春秋时代的称王活动,让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打着尊王攘夷的中原强权讨伐。但此时的周王国已经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两部分,自身的神圣性已经打了折扣。所以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经越来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打破这个规矩。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89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秦国的外交策略 让魏王做了冤大头


魏婴依旧十分膨胀,便听从卫鞅的游说,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惠王。因为国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称为梁惠王。他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建立起以魏国为中心的新秩序。但依旧模作样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线,带着弱国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国洋洋得意之时,大规模舆论战也在诸夏世界打响。当时的两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和墨家。前者主张仁义治国、善待百姓,后者反对大国的侵略战争。齐国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专门养育这些不务实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人士,帮其进行舆论战。在这些人的论述中,魏国成为了恃强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所以当时魏国的风评还是没有好转。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还会主动反对魏国,为齐国发声。甚至向齐国宫廷通报种种关于魏国的动向。最终是让诸侯们纷纷背离魏国。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50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齐国圈养的大批文人 用嘴炮制造了反魏国舆论


韩魏矛盾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99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国还假惺惺的带着诸侯们朝拜周天子


称王后的魏国,像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样统领了一些小诸侯,当了诸侯盟主。还让完成复国的中山国国君来魏国当相国,让其举国臣服。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对此并不买账。韩国还公开宣称:只有小国才朝拜周天子,大国根本就不会朝拜天子,完全是公开给大哥拆台。
这一幕无疑点破了魏国借朝拜天子之名为自己牟利的本质。魏惠王虽然愤怒,但是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于是继续用春秋霸主的逻辑对付韩国。由于韩国灭亡了郑国,所以韩国要效仿春秋时代的霸主兴灭继絶,给郑国公室的后人划一块土地,这样才符合春秋时代的灭国原则。如果韩国能这样做,实在是功德无量。实际目的还是想将韩国一分为二,便于自己控制。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69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帮助韩国搞变法的申不害


但韩国对此绝不退让。一个叫姬食我的韩国公子出使魏国,尖锐地反驳魏惠王。他大骂魏国每次都带头迁移晋国公室后裔,瓜分公室土地。所以魏国用自己都办不到的标准去要求韩国,实在是难以服人。这就在韩魏两国之间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韩国也正在进行的变法图强,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经。韩昭侯已经开始任用申不害,帮助自己整顿吏治。建立对臣子的监察和监督体系,防止官员的贪赃枉法和越权行事,明确各个官员的职能范围。接着,进一步推广郡县制,训练军队,让诸侯不敢随意进犯韩国。
在外交上,由于郑国已被吞并,临近的领土除不能过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国。但是宋国也被魏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与魏国矛盾不可避免。于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张多边外交,不再一定为魏国马首是瞻。努力在各方势力中间周旋,左右逢源。为此,韩昭侯甚至亲自出马去拜见过秦孝公。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15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韩国兼并了郑国后对魏国也不再顺从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32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马陵之战就是桂陵之战的另一种翻版


公元前344年,魏国拉着三心二意的赵国准备对齐国复仇。在魏人的指挥下,赵国先联合魏国对齐国进攻,夺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但是齐国深知韩国和魏国的矛盾,以及之前韩昭侯和秦孝公会盟的消息。所以鼓励赵国加入自己这一方。并联合韩国,从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国。加上西边的秦国也是虎视眈眈,又让魏国再次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局面。
赵国伐齐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袭了魏国境内的首垣。韩赵联军还一起行动,前进到了魏国的南梁。西边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再次让卫鞅带军进攻魏国的河西。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18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秦国也抓住机会 再次进犯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对多方围攻,魏惠王凭借着不错的国力积累做出了三方部署。公子卬带兵前往河西防御秦军。太子申带领主力进攻齐国,为他积累经验和功绩。邺城令穰资负责对付韩国军队。最弱的赵军首先被击退,接着是穰资在南梁击败了韩国军队。这支魏军顺势包围了韩国都城新郑,想要迫使韩国屈服。韩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援。
在接到韩国发出求救信息后,齐国还是准备用三晋的内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国和韩国的实力。所以在战役初期,齐国仅仅予以口头许诺。结果韩国主动出击,与魏国次主动开战但五次失败。一直到等到申不害变法的实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后,齐军才投入战争。这样一来,齐国会得到一个分裂而实力打折的三晋,而不是让魏惠王成为三晋霸主。以田盼和孙膑为将领和军师的齐军,再次准备向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47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无险可守的大梁 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进攻


大梁就位于黄河平原之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供防御。当发现齐军再次来到大梁城下挑衅,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带领10万人出兵抵抗。齐军经过一系列诈败和诱敌性的溃退之后,再次营造出了害怕晋人的假象。由于在襄陵之战中再次领教了魏军的正面作战实力,所以孙膑的用兵原则依旧是诱敌深入,使魏军暴露弱点再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魏太子申统帅10万魏军东进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徐子的谋士点出了魏太子的微妙处境。如果打赢了战斗,太子也不过是成为万乘之尊的魏王。但要塞打败了,就意味着地位被废,或被齐国俘虏后斩杀。所以他建议太子退军回师,是最好的万全之策。但是随行的魏国将领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国军法,作战无功而返与战败同罪。在这样的威胁下,太子申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征途。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28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国军队的精华部分 魏武卒

不过在看到齐军貌似不堪一击表现后,魏太子魏申松了一口气。魏人决定顺势杀出国境,和齐军来一次最终对决,不让齐人再次干扰魏国的称霸之路。
在本次作战中,魏国计划学习齐国搞个长驱直入。全军从宋国的外黄出发,攻克齐国的重镇莒邑。这一招是为了威胁临淄,进而逼迫齐军主力回国决战,与齐军包围大梁的思路类似。但是魏太子申依旧迷信正面作战,而没有考虑过伏击对手。而且在战败会危机地位的情况下,太子非常渴望胜利。只是自己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容易轻敌冒进,最后酿成悲剧。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85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齐国军队的夜间营地


在发现了魏军的意图后,孙膑决定将计就计。齐军沿着丹水一线向着齐国南境撤退,在魏军前往莒的道路上设置伏击。齐军一路上让持长兵器的军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战士殿后,并配备弓弩应急。全军随时与魏军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早日追上溃退的齐军,魏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骑兵去追杀对手。结果造成了魏军的步骑脱节,为齐军创造了将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20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齐国军队的车兵与骑兵 非常适合包围对手


最后在黄昏的马陵道上(山东莘县),魏国的精锐骑兵被孙膑安置的蒺藜绊住。齐军弓弩手展开了对魏国骑兵的密集攒射。魏军试图冲击高坡上的齐军营地,但却被连城车营的齐军战车挡住。在给对手造成了足够的混乱之后,手持长矛的齐军纷纷冲出战车营垒,攻击在狭窄地形中无法策马冲击的魏军骑兵。最后才让手持短兵的技击之士纷纷上前,歼灭了整支魏军骑兵部队。
在损失了与步兵脱节的骑兵部队后,10万魏军不至于在一次夜袭之后全部被消磨。剩下的军队在太子申的指挥下扎营列阵,开始与齐军对峙。由于是在本土作战,齐军充分发挥车骑兵和补给线短的有利态势,切断了魏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数目庞大的魏军陷入缺粮的危机。与此同时,齐军反复制造恐怖气氛,宣传对魏军的不利消息。因为断粮和不断的夜间袭击,魏军在士气和人数不断下降。在数次车轮战般的冲击之后,最后齐军在来年春天发起总攻,一举击垮了魏国军队,擒获并处死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43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国在马陵之战的损失 远大于桂陵之战


天下易主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魏国的战败也意味着三晋联合体的彻底破裂


公元前340年,齐军联合宋国一起包围了魏国东边的平阳,赵国也加入了对魏国的发难。看到魏国的败绩,秦军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卫鞅摆下鸿门宴,邀请魏将公子卬前来赴宴。然后趁机拿下公子卬,并袭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魏军就此惨败。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公孙衍的指挥下在雕阴之战中大破龙贾统帅的魏军,魏国彻底丧失了从魏文侯和吴起时代就开始经营的河西之地。后来,秦惠文王又出兵帮助魏国攻击楚国的胫山,结果取得惨胜的魏国再次遭到秦国讹诈。秦国扬言要联合楚国伐魏,魏惠王被迫将上郡的15个县割让给秦国。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64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秦国趁机完成了河西的吞并


在东线,在魏国大败于齐国后,魏惠王被迫亲自前往齐国谢罪。至此,魏国不仅沦为了二流国家,而且三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发展的道路,魏国整合三晋的理想就此告终。而且魏国和韩国将在很多时候,成为破解六国合纵的开启点,长期被秦国掠夺土地。
在称王的问题上,魏惠王通过与齐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称王的楚国和齐国的矛盾,通过楚国之手打击新称王的齐国。这样一来,王冠在战国时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谓微乎其微了。

马陵之战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61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8190
赵国人也有时机来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赵国也开始凭借着边缘国家的优势,成为了后发的军事强国。但由于位于季风区边界线上,所以领土多山、地狭人稠。楚国人则惊喜得发现,三晋已不是那个强大的真晋国不了。这样,秦楚齐三国就成为了天下的一流大国,开始了新一轮争霸战争。
00_avatar_midd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7-5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