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1 10:24:38
|
查看: 165 |
回复: 4
读到学生道明转发“雅理读书”公众号推送的汪民安教授的一篇文章《走走停停、四处徘徊,巨蟹座的本雅明与我们在同一时代之中》,“他不可思议地将优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珍珠般的句子不时地散落在他的作品中,它们如此地精雕细刻并表现出一种谦逊的美妙。他故意地不推论,不受逻辑的摆布。他没有明确、直接而清晰地说出一切,或者说,他的想法总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表达,他有许多形象的勾勒和情绪的抒发,他的行文中常常出现各种岔道,他享受在行文中不停的逗留。因此,他的写作总是呈现碎片般的发散状态。句子的递进就像他笔下的那个著名的浪荡子的脚步一样,走走停停,四处徘徊。它们往各处延伸,就是不通向那个笔直的进步终点。”
“他相信,每一个碎片都是总体事物的闪现,就像一片叶子可以反应出它所在的整棵大树的生命一样。这样,无论他写得多么短小,他总是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中探索。”
“他将抽象的思想赋予一种可见的形象。在说着这些复杂的理念的时候,他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美妙绝伦的句子。”
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是太喜欢了,从午睡的床上坐起来,记录下来,记录下来。散落、无逻辑、迂回的逗留、碎片的闪现,这是我极其喜欢的写作风格。
接下来,先记录下我的碎片:
16日,星期五,张先森去南京参加省教育厅的会,还要发言。
这两年,审计处工作成了全省的排头兵,张先森却做得不累,他说:“只要不让我即兴讲话,有稿子有PPT,就完全OK。”他是一个很会带队伍的人,他具体工作问的不多,也很少干预,偶尔提点建议,部门里的年轻人都很团结,高执行力和高荣誉感行成了集体共识。
我生活能力的“弱”,全校有名,所以这几天问候的人络绎不绝,一早乡下的爹爹就来了电话,不放心我,问我有没有饭吃,能不能遛狗,奶奶还打电话到南京,让张先森要陪我说说话,女儿在新加坡也唠唠叨叨地问来问去。朋友、邻居、学生们都不放心,好像张先森不在家,我的小日子就快完蛋了。
这样点滴的幸福,很真实,触手可及,我的“强”与“弱”,是两个极端,如同水与火,共生在生活世界里。在美国纽约州栗树岭公园内,就有这样一座水与火共生的火焰瀑布。在急促奔腾的水流之下,岩壁里的洞窟内有一团火焰熊熊燃烧着,并且永远不会灭。科学家想来考察永恒火焰的原因,最终都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连火是什么时候被点燃的都无从知晓。于是瀑布里的神秘火光就成了一个谜。
田姐又送来面包,住在马路对面的田姐很爱我,她身上有我学不到的坚强和炙热,她从来都不吝啬对我的赞美,特别喜欢我清水芙蓉的素面。她就像一团火,却没有烤糊别人更没有烧焦自己,她和李老师怡然自得地过着生活,细水长流的陪伴,成为我在脆弱和断裂时寻求复原力的精神支架。
以上便是我的“碎片”小日子,我忽然想到,有多少学人在晒着太阳嗑着瓜子过着日子,又有多少人爬着格子填着表格加着微信,还有,开着会议做着报告转发朋友圈。是不是还有人沉浸在近期的一个“大事件”中摸索着规律,咀嚼着得失,公示名单上的信息刺痛了眼睛,擦去眼角渗出的晶亮,叹息着又踏上了新的奔途。
前日,第十七届社科奖评奖结果公布,这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大事件”,我今年有幸也去参加了初评环节。我看着获奖人的名字,回忆着自己当初的判断,有些人稳稳的,有些人晃晃的。有些前辈,实至名归,生涯很长,绽放都是迟早的事情。有些年轻人,名字没有看见,我印象中他们的作品很不错,对著作的应用推广也做得很好,怎么没了呢?那一瞬间,有点心疼,我们都要熬过四季,熬过岁月,熬过一个又一个2年、4年、10年……有的人拿到了就不熬了,有的人拿不到也不熬了,熬下去的都是勇士。就像我们都要熬过这个“集体生病”的冬天,等待着春天的万象更新。
对于有些现象,陈平原先生有这样的描写,我不敢说正确,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问题:“一点学问都没有,那当然不行;可单有学问远远不够,起码必须配合相声演员的嘴皮、京剧演员的脸谱、歌舞演员的身段,才可能长袖善舞,平步青云。”
陈先生的笔触向来犀利,因此近几年很少在公开场合演讲了,这文字也真真切切说出了学者的不易。
我可啥也没说,也没有资格说,赶快从公示名单里挑选几本感兴趣的好书,下单买回来好好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