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80_avatar_small 楼主: 兔仔妹致
收起左侧

太阳系内都有哪些天体?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4 16: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星: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10公里,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太阳质量为1.9891×10^30kg
行星:(从内到外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它的轨道每87.968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圈时也自转了3圈。水星有着太阳系行星中最小的轨道倾角。水星轨道的近日点每世纪比牛顿力学的预测多出43角秒的进动,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解释。水星,是一颗内侧行星,只会出现在凌晨成为晨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但是它比另一颗内侧行星——金星,更难以见到。从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视星等从-2.3至5.7等,但是它与太阳的分离角度最大只有28.3度。当它最亮时,在技术上应该很容易就能从地球上看见,但因为在天空中太靠近太阳,实际上并不容易找到。因此,除非有日蚀,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
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时候会更近)。古罗马人称作维纳斯,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
自转周期:58.646 天
公转周期:87.969天
体 积:6.083×10^10立方千米
质 量:3.3022×10^23kg
表面积:7.48×10^7平方千米
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傍晚处于天空的西侧,被称为“长庚”。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其质量与地球类似,有时也被人们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没有磁场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偏心率最小,仅为0.006811。
质量4.869×1024千克
直径12103.6km
表面温度465℃~485℃
逃逸速度10.4千米/秒
视星等-3.3~-4.4
自转周期243天
公转周期224.7天
面积4.6亿平方千米
近日点107,476,259千米
远日点108,942,109千米
表面引力8.78m/s2
距太阳距离1.082亿千米(0.72天文单位)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虽然其被人们称为地球,但在空间站看来更像一个水球,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
自转周期:23h56min4s
质量:5.965×10^24kg
平均密度:5507.85kg/m
赤纬:+90°
直径:12756千米
表面温度:15摄氏度(59华氏度)
公转周期:一年(365.24219天)
逃逸速度:11.2km/s(39,600 km/h)
半径:6378.137千米
半长轴:149,597,887.5km
轨道周长:924,375,700.0km
体积:1.0832073×10^12km
远日点距离:152,097,701.0km
近日点距离:147,098,074.0km
近日点辐角:114.20783°
轨道半短轴:149,576,999.826km
平均公转速度:29.783km/s(107,218km/h)
最大公转速度:30.287km/s(109,033km/h)
最小公转速度:29.291km/s(105,448km/h)
宇宙速度:11.186km/s(39600km/h)
赤道圆周长:40,075.13km
纵横比:0.9966471
赤道旋转速率:465.11m/s
离心率:0.016710219
反照率:0.367
火星(Mar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我国古书上将火星称为“荧惑星”,西方古代(古罗马)称为“战神玛尔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与地球相比,火星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份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见,最高亮度可达-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动水。 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消息称,火星上发现了第一个液态水湖。
质量:6.4219×10^23kg
平均密度:3.94g/cm
直径:6794km
表面温度:-63℃
逃逸速度:5.02km/s
视星等:最大:-2.91,冲:平均-2.0
自转周期:24.6229h
反照率:0.15
赤经:4时57分
赤纬:23度19分
半径:3389.5 km(0.532 倍于地球)
距地距离:最近5500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
别称:荧惑星
远日点:2.492 3×108 km 1.666 AU
公转周期:687个地球日
近日点:2.066 2×108 km 1.381 AU
半长轴:2.2793664亿公里
会合周期:779.94 日(2.135 儒略年)
离心率:0.09341233
平均速度:24.13 km/s
注音:ㄏㄨㄛˇ ㄒㄧㄥ
轨道倾角:1.850 61°(对太阳赤道5.65°)
升交点经度:49.578 54°
距离太阳:22794万千米
赤道半径:3396.2 km(0.532 倍于地球)
极半径:3376.2 km (0.531 倍于地球)
表面重力:3.693 m/s(0.377g)
赤道自转速度:868.22 km/h
转轴倾角:25.19°
木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第五,亦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语言一般称之朱比特(拉丁语:Jupiter),源自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从地球观察时,木星可达视星等-2.94,是平均而言夜空中第三亮的天体,仅次月亮和金星。2012年02月23日,科学家称发现木星2颗新卫星,累计卫星达68颗,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2016年3月8日,木星将上演冲日表演,木星冲日是指地球、木星在各自轨道上运行时与太阳重逢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木星与太阳黄经相差180度的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冲日”。每过399天左右,就会发生一次木星冲日。冲日前后,木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最明亮,是观测和拍摄的最佳时机。2016年3月31日,太阳系行星木星遭到不明物体碰撞,此事件在天文学界引起了热议。
直径:142984km
体积:1.43128×1015 km
质量:1.8986×1027 kg
直径:142984
逃逸速度:60.2
自转周期:9.925
表面平均温度:-168
发现者:伽利略
平均密度:1.326 g/cm
轨道倾角:1.30530度
公转周期:11.86年
视星等:-2.9
卫星数:79
发现时间:1610年
距地距离:6.3×10^8—9.3×10^8
半长轴:5.20336301AU
离心率:4.839%
升交点经度:100.55615度
偏心率:0.048912
土星(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类木行星。 欧洲古代(古希腊)称土星为克洛诺斯(Cronian),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最外层的大气层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虽然有时会有长时间存在的特征出现。土星的风速高达1800公里/时,明显的比木星上的风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场强度介于地球和更强的木星之间。 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可以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已经确认的土星的卫星总共有62颗。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和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半径2575km)(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是木星的木卫三,半径2632km)。质量:5.6846×10^26 kg
平均密度:0.687g/cm
直径:120540 km
表面温度:-191.15℃~-130.15℃
逃逸速度:35.49km/s
反照率0.57
视星等-0.4~1.3
自转周期10.546h
半长轴1,433,449,370 km
离心率0.055 723 219
公转周期10832.327 d
平近点角320.346 750°
轨道倾角2.485 240°
升交点经度113.642 811°
平均公转速度9.69 km/s
黄赤交角26.73°
卫星数量62
近日点幅角336.013 862°
大气层组成氢、氦、甲烷、氨、重氢、乙烷
最大卫星土卫六(半径2575㎞)
云层温度-180℃
近日点1,353,572,956 km
远日点1,513,325,783 km
赤道半径60 268 ± 4 km
极半径54 364 ± 10 km
扁率0.09796±0.00018
表面重力0.914 g
天王星是从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轻)。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由于较为黯淡以及缓慢的绕行而未被认定为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他发现了天王星,首度扩展了太阳系已知的界限,这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和大气构成不同于更巨大的气体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样的,天文学家设立了不同的冰巨星分类来安置她们。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包含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结成的“冰”,与可以探测到的碳氢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复杂的云层结构,水在最低的云层内,而甲烷组成最高处的云层。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体积:6.833×1013 m(63.086 个地球体积)
质量:8.6810 ±13×1025 公斤(14.536 个地球)
逃逸速度:21.3KM/S
自转周期:15.5小时
表面平均温度:53摄氏度
组成物质:氢分子 (H2) 、氦、甲烷、重氢化合物(HD) 、冰、氨、水、氨硫化氢(NH4SH) 、甲烷
发现者:威廉·赫歇耳
最早发现时间:1781年3月13日
海王星(Neptune)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大于体积比它大的天王星,大约是地球的17倍。海王星的大气层以氢和氦为主,还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气层中,这是使行星呈现蓝色的一部分原因。海王星有太阳系最强烈的风,测量到的风速高达2100㎞/h。海王星因为距离太阳最远,是太阳系最冷的地区之一。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发现,是唯一利用数学预测而非有计划的观测发现的行星。天文学家利用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推测出海王星的存在与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号曾经在1989年8月25日拜访过海王星。发现者:奥本·勒维耶、伽勒
自转周期:16小时6分
直 径:49,532千米
公转周期:约164.8个地球年
质 量:1.0247e26千克
特殊性:被计算出来的行星
远日点:4,553,946,490km
发现时间:1846年9月23日
近日点:4,452,940,833km
逃逸速度:23.5 km/s
卫星数量:13
最大卫星:海卫一(直径2705千米)
卫星:173颗,月球,火卫一,火卫二,等。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超过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卫星月球、木星的伽利略卫星木卫一(埃欧)、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盖尼米德)、木卫四(卡利斯多)、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获的卫星海卫一(特里同)。
矮行星:冥王星,阋神星,谷神星,鸟神星,妊神星
矮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太阳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
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会员大会原来的决议草案(5)中,卡戎可能成为矮行星,原因是:卡戎的大小与形状满足成为行星的条件。(在最后决议中,皆成为矮行星的必要条件)卡戎与冥王星的质量比,使得两者的质心位置落在两者之间的空间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内的一点。然而,这个定义在最后决议文本中并未被保留,在未来也不知是否会被加入。若相似的定义被采纳,卡戎将成为矮行星的一员。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号灶神星、2号智神星与10号健神星)也都可能成为矮行星,只要它们能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椭球体)。但当前还没有足够佐证资料。
小行星:约70万颗
在太阳系内一共已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2000-2004年)在古柏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古柏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现在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直径超过240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6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彗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SSSB),当它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数十公里不等。名称        直径
公里        密度g/cm        质量kg
哈雷彗星        15 × 8 × 8        0.6        3×10
9P/Temp 1        7.6 × 4.9        0.62        7.9×10
109P/Bowell        8 × 4×4        0.3        2×10
81P/Wild 2        5.5 × 4.0 × 3.3        0.6        2.3×10
曾经观察过的彗核直径有超过30千米(19英里)的,但是要确定其确实的大小是很困难的。P/2007 R5的彗核直径大约只有100–200米。尽管仪器非常灵敏,但是缺乏较小的彗星可供检测彗核的大小,使得一些人认为彗核的直径不会小于100米(330英尺)。从已知的彗星估计,彗核的平均密度大约是0.6g/cm3,彗核的低质量使彗核不会因为自己的重力造成球形,因此它们的外型是不规则的。
大约6%的近地小行星被认为是熄火彗星,它们的彗核已不再释放出气体,包括(14827) Hypnos(睡神星)和(3552) Don Quixote(唐吉诃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1 1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