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365|回复: 0
收起左侧

绿色和平杨爱伦:气候科学与气候政治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1-9-9 12: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候科学界烦恼不断。先是去年底,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气候门”事件,几个气候科学家的电子邮件被黑客入侵,被披露他们有故意夸大气候变化证据的行为。再是上周的“冰川门”,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中引用的关于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科学研究结论有误。 相关的讨论也由对科学家缺乏学术素质的失望,上升到了对气候科学的全盘怀疑,以至于对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必要性的质疑。
照理说,少数几个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缺乏,或者学术报告中的个别错误,并不足以否定整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但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科学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当科学家在研究的学科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时候,学术严谨就变得尤其困难。不同于其他学科,气候变化可以说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气候政治也已成为当今国际外交的重要议题。
这些都使得研究这个课题的科学家自然面临着更大的“政治诱惑”。以东英吉利大学的几位研究者为例,在解读相关的科学证据时,结论越是惊人,他们的研究越是有希望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对他们的学术名声、学术前途越是有利。研究政治热门话题对科学家的道德是个巨大的挑战。在“气候门”被曝光后,大家自然会联想,还有多少气候科学家也有可能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经不住诱惑,有意识的夸大结果。
同样的政治诱惑也有可能将科学家引向另外一个方向。几年前气候科学界的另一个丑闻,一些美国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被发现接受美孚等美国石油公司的经费,故意否认科学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成为了当时的布什政府在气候问题上不作为的借口。
气候政治的纷纷扰扰,除了少数丑闻事件会被扩大,科学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被扩大。上周在印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被问到“冰川门”事件时说,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原本这样的评论无可厚非,怀疑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本来就是必要的科学态度。但解主任的这句评论却在外国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会有改变。可见,当气候立场成为敏感话题时,科学态度也会立刻被政治化。
但还应该意识到的是,2007年发布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三个最重要结论,还是在气候科学与气候政治之间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联系。第一,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第二,气候变化是人为的,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第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紧迫性。
虽说丑闻事件对气候科学界的名誉是重大的打击,但是IPCC的这几个基本结论是证据确凿的,几个单独的事件并不足以撼动整个学科,全球几万名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这也就是说,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基础是坚固的。
顺便提一下这几天的另一则热门新闻,英国国内对其参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合法性展开调查。当时的布什政府对美国国民说,考虑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害性,就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伊拉克真的拥有这样的武器,我们也应该攻打伊拉克——真可谓“谨慎治国”的极端案例!但是同一个政府,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负最大责任国家的政府,在对待气候问题时,却以科学不确定性为理由,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对气候科学已经可以证明的,气候变化正在带来并且将会带来的巨大风险置之不理。

这样的历史,也使得各国政府在对气候科学公开评论时,格外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警觉。对解主任言论的扩大解读,也来自于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面对气候变化的事实,各国需要尽快转型经济、能源基础,以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挑战之大,对人类发展模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可置疑,气候变化会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气候科学的科学争议不会停,这些科学争议被不断政治化的趋势不会停,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政治较量不会停。但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不能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