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433|回复: 0
收起左侧

柯伊伯带星体的传说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1-8-15 1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文观测发现了14颗之前未知的星体位于柯伊伯带附近。


太阳系的星图应该做一个小小的升级。天文望远镜新发现14个星体位于柯伊伯带附近,海王星外一片充满碎冰残骸的区域。


作为最新的发现, 这些海王星外最新发现的星体将使我们重新审视太阳系的外围部分。1992年,人们发现了柯伊伯带里面的第一颗星体,但是一直等到十年后,柯伊伯带才有了最重要的发现。当时科学家们连续发现了不少海王星外的大型星体,继而产生了“矮行星”这一分类。


新发现的星体其中几颗可能因其足够庞大而被归类于矮行星。这要求其直径有几百公里大小,这样它才能呈球体。目前只有5颗小行星被确认为矮行星,包括柯伊伯带里最有名的星体——冥王星。这些待定的矮行星和另外几颗候选星体一道等待最终确认。


天文学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才能确定这些新发现的星体是否呈球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将踏进矮行星俱乐部的门槛。

柯伊伯带星体的传说12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6168
20
世纪50年代,为解释有关彗星源源不断地进入内太阳系问题,荷兰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和埃吉沃斯提出了一个假说。他们认为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有一个由冰状物体组成的带,是太阳系形成初期未能聚结起来形成大行星的“剩馀物质”。这条带很宽,位于40——1000天文单位,即距离太阳60亿——1500亿千米。之后命名为埃吉沃斯——柯伊伯带,简称为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短期彗星“仓库”,有几亿——100亿颗彗星。
柯伊伯带和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一样,保持着原始孤立的状态,而且活动的范围更宽阔得多。其中的柯伊伯带天体偶尔闯进内太阳系,走到地球附近,就是一颗“新”彗星。
自1930年汤博发现冥王星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除了1978年发现它那个古怪的卫星“卡戎”之外,这里一直平静如死水,冰冷、孤寂、幽暗,令人生畏。太阳的光辉虽然可以照射到这里,但与其他恒星相比,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
1992年起,这里开始“喧闹”起来。8月30日,美国天文学家朱维特和简·鲁探寻到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斯迈莱”(1992QB1),直径200——250千米。到2001年,找到了430多颗。当时称它们为类QB1天体,因为它们究竟是行星、小行星,还是彗星?一直有争议。
到2006年,已经找到了1000多颗柯伊伯带天体。有人估计,仅仅40——50天文单位范围内至少有10万个直径超过100千米的柯伊伯带天体。
柯伊伯带也向内太阳系延伸到了30多个天文单位处,进入了海王星轨道内。大多数柯伊伯带天体直径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也有个头大的,2000年发现的“瓦卢纳”直径900千米,略小于谷神星;2001年7月,2001KX76号以其直径1290千米的新纪录,把素有“小行星之王”的谷神星赶下了“王座”。2003年“现身”的“齐娜”(2003OB313)直径2400千米,比冥王星还要大。
塞德娜、2004DW、考欧尔(2002LM60)、爱克斯、2002AU197、2005EY9等等直径都超过了1000千米。其中塞德娜直径1700千米,轨道为极其扁的椭圆。距离太阳76——9000天文单位,绕太阳公转周期10500年。发现它时正在走向太阳,公元2076年过近日点,此后数千年越来越远。上一次它回归时,地球还处于冰川期,下一次再来时,真不知道地球是个什么状态!
有人认为,冥王星不具备大行星资格,而是一颗较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它的发现纯属偶然,主要因为它的反射率高。几十年来,天文学界一直争论不休。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重新确定大行星定义,冥王星被降格归入矮行星之列,并被视为海王星轨道外天体一个新族的标志。也有人为其鸣不平。如果再发现比水星、甚至比地球还大的柯伊伯带天体,该怎么办?以后会不会说太阳系九大行星、十大行星,甚至二十大行星等等?那只有拭目以待了!一项针对柯伊伯带的最新调查发现了三颗类似冥王星的星体,这些星体有可能属于矮行星。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偏远区域,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30至55个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与冰冷的小行星带一样,柯伊伯带中充满了冰封物体以及冻结的甲烷和氨气。
来自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斯科特·谢泼德以及其他天文学家,利用位于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1.3米的华沙望远镜在柯伊伯带先前被忽略的区域搜寻新天体,这些区域包括南部天空和银道面。谢泼德的研究小组一共发现了14颗较为奇特的天体,其中的11颗由于过于微小而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这些天体很可能只是体积较大的冰或岩石。但其他三颗天体的直径似乎超出了400公里,如此之大的体积意味着这些天体可以在强大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球体,因此,这三颗天体可以被列入矮行星的候选名单。

矮行星的分类概念于2006年正式被提出。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至少有三颗与冥王星差不多大的新天体(夸欧尔、赛德娜和阋神星),因此国际天文联合会必须找出一种对行星进行正确分类的新方法。经过讨论之后,天文学家们制定了这样的分类规则:只有围绕太阳旋转,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能够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而且具备清理轨道周边能力的太阳系天体才能被称之为行星。在这样的规则限定下,冥王星被踢出了行星行列,转而被划入矮行星之中。太阳系中已经得到确认的矮行星有五颗,它们分别是冥王星、谷神星、妊神星、鸟神星和阋神星。
NASA对于近距离研究这些矮行星非常感兴趣,目前已有两艘航天器在向着柯伊伯带进发,其中的新视野号太空船正在朝着冥王星飞行,预计将于2015年7月飞临该天体,届时它将会对冥王星及其卫星展开研究。而另一艘探测器黎明号已经抵达灶神星,在完成为期一年的研究任务之后它将会朝着谷神星进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