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94|回复: 10
收起左侧

你懂量子力学吗?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3-31 2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懂量子力学吗?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3-31 2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热、电、互转规律
光射规律
热从粒子角度来看,“热”是原子核外电子吸包电能时变为光子,由于光子含有热量和不同颜色的光亮,并且有规律的不停释放光与热,由于光或光线都处于空间,若不含媒介的空间光线,它会自然的从线的垂直面上,以线为中心向周围四面八方缓慢辐射热与光,它原本是正负光子结合的,它的每个辐射点即正负光子结合体,光线上以这些正负光子结合体为圆心,在光线上形成了平行甩光热圆面,圆心就是光线上的正负光子结合体,光与热在这些正负光子结合体上,向其周的四面八方均匀不停的以8次/秒的释放着光与热,最后光线只剩下一对一对的无力电子,自然脱落扔掉。光与热的释放状态形成了以正负光子结合体为圆心的平行圆面,它们的圆心就是结合上的正负光子串。
电子核能与原子核能
对于光具有照明作用;对于热它具有分开粒子功能。当光有规律的甩掉热时,这些热对于组成固态的分子具有分开作用,其规律是,先将物质分子的两样结合力即正负离子异性电相吸的电力破坏,也就是两个离子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其中的球交电力线处在离子侧面,所以正负离子同向侧面靠近就会异性相成分子。这个分子间的吸力用热来分解,因为热遇到电力线,电力线自然就会变化为热,这是规律。通过这个规律离子与离子的其他部分电力线仍然转化为热,就这样消除微粒之间的吸力使它们变为自由的微粒成为气体的。由于任何物质都会由原子核与它的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绕原子核转,根据任何带电粒子运动都会在其本身上与其运动轨迹中心处聚集核能,并且同时释放这些核能,形成某形状的电力线包裹在轨迹中心处,当达到饱和时自然移动出去成为自由的核能,或者仍然包裹在轨迹中心上,对别的粒子相吸成大的粒子,这就是说的是原子核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即平行电力线和它外套的球交电力线,该电力线的产生是因为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电子本身的形状像一个玉米穗,由于电子本身上聚集的核能起初就是在它上面包裹着的,达到饱和时吐出成为电子聚集的核能,所以说电子周围存在着比电子更小的带正电微粒绕电子转的,根据带电粒子的运动规律,所以说电子周围的正电微粒与它的轨迹中心处即电子聚集核能,又由于电子是玉米穗形状,它的外围转的多个正电微粒轨迹是近似于椭圆,由于这些在椭圆上运动正电微粒力大小不同,形成的椭圆轨迹不同 ,以最大旋转即椭圆面发射出的扁圆柱体的平行电力线 ,它的中心处的电子位置发射出的椭圆形球交电力线,这两种电力线是相套的并且包裹在电子上,当达到饱和时保持原状吐出成为自由的核能,这就是电子上聚集的核能叫电子核能。这种核能,这种核能的平行部分电力线的上下是异性电,它们自然的首尾异性相吸成串 ,这就是微小扁形椭圆体电力线构成了新的电力线,这个新电力线属于电子绕原子核转产生出来包裹在原子核上的,它的造型是原子核外围电子运动轨迹是圆形的,所以它发出的电力线是圆柱平行电力线和外套的球交电力线,这些电力线的微体构造就是前面说的扁椭圆体结合的串,它从运动的电子和电子运动轨迹中心位置发射出平行电力线和它外套球交电力线,由于原子核处于运动轨迹中心,所以发出的相套电力线包裹在原子核上,这个包裹在原子核上的相套电力线不是当核能的用的,它是用来靠电力线上的吸引力连接周围的同样粒子成为分子的,所以说原子核上包裹的电力线相吸与相斥力就是原子之间的吸力和斥力,或者说在这相套电力线范围内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都是这个相套电力线的作用。就靠这些作用力形成物质体的。
热分开粒子规律
由于原子与原子上的同向侧面吸力电力线即球交电力线,遇到能克服它们之间电力线的热,此时电力线就会转化为热,自然取消原子与原子的相吸力和排斥力。其实对于离子它也是原子,它形成包裹的相套电力线后,原子核最外围的电子为了达到饱和,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这样正离子与负离子异性相力、各离子侧面的球交电力线相吸力、离子与离子的上正下负平行电力线之间相吸或相斥,这三项作用力使离子形成分子 ,若这三种作用力的都用上组成的分子属于固体;若除用正负离子的异性电吸力外,还用离子上包裹电力线的一半力结合的分子属于液体;若只用正负离子的异性电吸力,结合的分子是气体,这就是物质的气体、液体、固体的结合原理。对于上下异性电的平行电力线与另一个离子上下异性电的平行电力线碰到大的热量转化为热,它之间的吸力自然取消,这样原子核上包裹的那些电力线全都转化为热,热就这样消除离子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的;对于另一项正负离子之间的吸力,是原子核外电子失去或得到形成离子的显出的正负电性,此时这些核外电子早已变为光子,所以这项电力作用早已消除。所以热就这样将物质的分子,分成原子、中子、质子、夸克粒子的,当到夸克就停下,此时夸克上包裹的扭曲平行电力线和它外套的扭曲球交电力线,这个在夸克上包裹的电力线具有将热变为它本身的饱和程度,当它吐出成为自由的夸克核能,这样热通过夸克上的包裹电力线转化为饱和电力线,吐出成自由核能,这说明热通过夸克变为夸克核能,只有夸克上包裹的电力线才具有将热变为电力线的力,成为饱和的夸克核能,其余的粒子(原子、中子、质子)上包裹的电力线具有变化为热的性质,热在这些粒子起到消除电力线的作用,这是电力线转化为热的结果。
光与电的实质转化规律
由于任何物质的层层带电粒子,都具有包裹它相对应的某形状电力线。由于任何带电粒子都具有吸足它同性质电的趋势。对于电子也不例外,当包裹着电力线的电子吸足电力时即块飞状态,也就达到饱和了,此时电子变为包裹透明体的光子,这是电子变光子的规律,电子上的相套电力线与光子上的包裹透明体,也是随电子变光子进行的,也就是说粒子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变化为光子上甩掉的热,规律是粒子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遇上热,及时变化为热。
热分开粒子的原理
原子由于核外电子的得失形成的正负离子,即包裹原子核上面的相套电力线碰到热就会消失。由于热就是电子吸足够的电变成光子,光子上包裹透明体里的光与热,它相当于电子上包裹的相套电力线上的电力(吸力与斥力)所以在电热转化规律上,正或负电子上分别包裹的相套电力线的飞力之和(最大力)全等于转化为的该光子对释放完的光与热(正负电光子异性相吸成串为不显电性的光线,其中正负两个电子为一对即甩光点)。在物质的分子中,只要电子吸饱电力变为光子,不停的甩掉热,此时这些热与原子上的相套电力线相接触,原子上的相套电力线就会变化为热量。它的变化规律是电子变化为光子,而光子摔倒光与热,变成废电子。这里的原子核上包裹的电力线接触热,只能电力线变化为热量。对于电子上的飞力就是包裹的电力线,当电子变为光子时,它的电力线变为透明体包裹在光子上。这里的电子对应的光子,电力线对应透明体。电子变光子,电力线变透明体,透明体甩掉光与热,这就是它的变化规律,光与热又去靠近下层靠电力线吸在一起的粒子,同样的原理将它们分开。如热分开原子与原子结合力,再分开质子里的夸克与夸克结合力,都是靠热接触它们上面包裹的相套电力线,使电力线转化为光与热,所以它们在分开粒子过程中出现火红热的状态,这就是燃料着火过程,少热量的小火变为多热量的大火原因。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3-31 21: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危机的产物。直接导致量子力学诞生的,是黑体辐射问题。黑体辐射问题,促使普朗克引入了量子概念,并在这个新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量子概念的引入,与光的波动说产生了矛盾。德布罗意认为,光是由光量子也就是所谓的光子构成的波,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进一步判断,不仅光有波粒二象性,基本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的推测得到了实验证明,德布罗意波则为现代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薛定谔建立了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此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牛顿第二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量子力学不是传统的几何力学,而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力学;因此,量子力学所描述的是基本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而不是经典力学所描述的孤立质点运动的规律。对传统的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简直就是物理学中的异己分子。脱离了几何控制的基本粒子的运动是不遵循因果律的、动量坐标与时间坐标不能同时确定的运动,完全以偶然性为基础。
这就是量子力学中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基本粒子的运动不可能同时测定动量坐标和时间坐标。
第一个坐不住了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方法论上依旧延续着十九世纪的物理学的几何决定论,也就是任何物质运动都是相应的几何空间的运动,都可以在相应的坐标系中由微分方程精确地加以描述;也就是说,任何物质运动都绝对服从因果律。这就是统治着十九世纪物理学的拉普拉斯决定论。可以说,爱因斯坦就是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最坚定的继承者。
但是,量子力学无法与固定的几何模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孤立的量子也因此无法建立牛顿第二定律那样的因果性明确的微分方程,只能建立以概率为基础的描述粒子运动的波函数,并在波函数的基础上建立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本质区别:经典物理学以几何学为基础,以必然性因果性为方法;量子力学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偶然性统计性为方法。
这导致了爱因斯坦与波尔长达三十年的论战。爱因斯坦声称:我不相信上帝在和人类掷骰子。波尔则依据量子力学的实验事实证明量子力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因果性不适合量子力学。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发展表明,概率统计的方法对微观物理学来说,是比几何学更可靠的方法。就热力学来说,对分子的运动如果离开统计的方法,热现象的运动规律就难以揭示;热力学尚且如此,更别说更为复杂的基本粒子的运动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概率统计的方法逐渐渗透到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不仅如此,控制论、信息论也都是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这些,都足以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对几何学的痴迷,使理论物理学逐步走上了脱离以实验实证为基础的经验科学的道路,变成了纯粹靠几何演绎为基础的形而上学。靠有限的天文观测来支撑广义相对论,靠预言来维系理论的寿命,实验的基础至今依然十分薄弱。相反,量子力学始终坚持了物理学的以实验实证为基础的方向。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3-31 2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学过量子力学,但是量子力学在基本粒子层级取得的辉煌成果我当然是认同的。尽管如此,我认为他在量子世界的底层还是存在有超自然的成分。我同样怀疑现在还是像波尔曾经说的那样,一般人不懂量子力学,声称懂量子力学的其实真的是不懂。我们用西瓜来探测西瓜甚至更小的芝麻,然而又无视芝麻的存在,楞说西瓜的震动是上帝的安排,是灵魂的纠缠,这难道不奇怪吗。
你以为我又在反对量子力学,其实你还是错了。谁不想用芝麻去探测西瓜呢,不但位置大小探测的准,甚至是圆的还是方的也一清二楚。问题是你相信芝麻是物质吗?掌握了用芝麻探测的技能了吗。当然没有,只好用西瓜来探测西瓜,测不准不要紧,大致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范围、能级,会有什么反应,概率性的、统计性的,总比什么都探测不了强的太多了吧。
这一点,我觉得波尔和爱因斯坦一样,是存有私心的。就是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愣是让其光辉禁锢了人类思想一百年。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3-31 2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敢说懂量子力学,但我想以自己的理解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量子力学的由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构建起来的物理大厦已经相当完备,很多人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峰了。然而,随着一些新的实验现象的发现,经典物理学对这些现象完全无法解释。这些实验现象比较为人所知的是光电效应(如今大量使用的光电二极管的原理)和黑体辐射。后来,普朗克为了描述黑体辐射,凑出来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以至于普朗克决心找到这个公式背后代表的物理意义。经过努力,普朗克成功了,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把电磁辐射的能量看成是一份一份传播的,这就是量子化,量子的意思就是一份份的意思。普朗克的发现揭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后来,爱因斯坦使用了普朗克的量子的概念,完美解释了光电效应,至此,量子的思想得以确立。随后,德布罗意将量子化的思想推而广之,认为电磁波可以量子化,而本身是微粒的粒子也可以波动化,这就是物质波的思想。早期量子理论是不彻底的,一直到以薛定谔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矩阵力学为基础进行了彻底的量子化之后,量子力学才算是建立了起来。
    什么是量子力学?
    要理解量子力学,就是要理解什么是波粒二象性,而量子力学所有的神秘的特性,也都源于波粒二象性。所谓波粒二象性,波动性指的是像波一样,具有干涉和衍射的现象;粒子性指的是像粒子一样有确定的位置和轨迹。概括一点讲就是,粒子在传播过程中所有的特性都和波没有区别,但是当你去探测这个粒子的时候,它又确确实实是粒子!
    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一对矛盾体,然而在微观领域它又是实验观测到的事实。那么,是不是我们本身对事物的根深蒂固的看法是错误的?比如确定位置有确定速度的看法。答案是是的,我们宏观的很多理解都是一种近似,这在宏观不会出问题,但到了微观就会出很大的偏差。也正因为我们对宏观观念太熟悉太依赖了 才会觉得量子很什么和难以理解。

    你懂量子力学吗?888 / 作者:AgKDjFcG / 帖子ID:58196



    量子现象
    爱因斯坦与波尔曾就量子力学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上帝会不会掷骰子”,当然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真正争论的内容是定域实在性的问题,所谓定域,指一个物理客体(比如一块石头)不可能以超光速的传递方式影响其他客体,也就是不可能有超距作用。而实在性是指我们研究的物理客体是绝对客观的,不以我们的观测为转移。换句话说,定域论不允许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实在论坚持,即使无人赏月,月亮依旧存在。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错了,以量子纠缠和薛定谔猫态为代表的物理事实表明量子力学的非定域实在性是正确的,尽管这让我们无法理解。

    你懂量子力学吗?513 / 作者:AgKDjFcG / 帖子ID:58196




    根源(个人理解,非权威)
    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源依然是那个波粒二象性,我用最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波动性要求物理客体在空间中弥漫,就像水波一样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而粒子性又要求物理客体存在于空间一个确定的位置。波要求处在一个区域,而粒子要求存在一个点,当这二者同时满足的时候,你会发现粒子可以“瞬间移动”,同时处在不同的位置(满足波动性),而又只有一个真身(粒子性),更为关键的是,你无法得知哪个更真实一点,它的真实性依赖的是概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