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74_avatar_small 楼主: dazidan
收起左侧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2-16 11: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点不一样的吧,当举国欢庆流浪地球,为吴京,为郭帆大肆欢呼的时候,我只想泼一盆冷水,或者唠叨一句,如果你们看到的只是这个,那么流浪地球不仅不会开启中国科幻电影,甚至于有可能出道即巅峰。

先么喷,等我速速道来。
-
流浪地球之所以成功,当然情怀宣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几乎已经变成不能质疑的政治正确了。但我在乎的不是这个,恰恰是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应证了一件事,那就是优秀的电影,一定是源自于一个优秀的文字作品,无论何时,剧本(包括小说)都一定是一部优秀电影的核心。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刘慈欣的原作,才有了现在的流浪地球,正如同有了莫言的红高粱,才有了张艺谋的横空出世。

有没有优秀剧本的差距,就是《红高粱》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差别。
-
所以流浪地球的确很火,拍得的确很不错,可是刘慈欣有几本小说?中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编剧?中国观众有几个在乎编剧是谁?说起来很尴尬,但这就是事实,开启元年,靠的是大量优秀的剧本。而在编剧的土壤上,我们贫瘠得可怕。

好莱坞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影工厂,其根源不是什么特效,也不是什么演员,而是在于它有一支极其庞大的编剧力量,这是去他任何电影创作地无法相比的。而好莱坞的编剧成本,高者几乎接近占了电影成本的10%。

但在中国,编剧的地位可悲到一定程度,没有知名度也就罢了,拿着民工的报酬,却要做出经理的业绩。电影好了没人赞,电影烂了都在喷。这样的环境,除了有编剧天赋的导演之外,几乎根本出不了好电影。
-
所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给个人最大的感慨,那便是中国的剧本之贫瘠,非得靠小说家来拯救。不知道这样的局面,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改观。

这不是什么无病呻吟,作为观众,已经很久没看到让国人打心底满意的作品了。即便是战狼2我也觉得不错,但那更多的是情怀,而不意味着它真就那么好。药神也是同理,只不过是一个现实案例的再创作,都是不可复制的东西。

所以最后说一句就是,请尊重每一个成功电影的原作和编剧,因为他们如果坚持不下去,那我们也看不到什么好作品。

刘慈欣如果不是情怀原因,几乎是在无人关注,写书没有多少收入之下,还能默默地把小说写完,恐怕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还只是一个梦。而现在的中国社会,还有几个能像他那样,靠着情怀把故事创作出来的?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2-16 1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正好刚回复了《《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学硬伤,为什么多数人还是喜欢?(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57873629939761411/)》,请先参阅。
又注意到,已经有好几个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下吧:
目前,国内对于科幻作品的普遍认识,似乎是觉得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但我之前提到了,科幻作品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如果在超现实因素中,没有任何当代科学定律做支撑,显然只是有“幻”无“科”,即和科幻无关。
假如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只要含有超现实因素就能算科幻,那么中国四大名著都可以被列入科幻作品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传统上对软硬科幻作品的区分:
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可定义为硬科幻作品(以《海底两万里》为典型);
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以《沙丘》为典型)。
我认为,上述那样的传统分类和定义在当下已然不妥,至少不完整,甚至不准确,容易引起混淆。
首先,科学本身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软”或“硬”,因为那些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不同门类的学科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是逐渐递进的(这点将另文详谈)。
再举《基地》为例,其故事中的科学核心“心理史学”,就揉合了热力学、历史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气体动力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电脑、甚至量子力学等方方面面;
其次,史蒂芬霍金在新著《大设计》的开篇中提及“哲学已死”,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演化,是遵循一个定律的,即爱因斯坦用其下半生所追寻的“T.O.E.”;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325 / 作者:雨云儿 / 帖子ID:44199
第三,如果按照传统软科幻的定义,那稍一较真的话,那么《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等神话、魔幻、奇幻、玄幻等,就都很容易被归类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何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吧。
注意到,近年来,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就将一些没有科学基础的超现实作品,如将《北京折叠》定位为“科幻现实主义”,令人诧异,不敢苟同。再强调一下:科幻必须是“科学”加“幻想”,有“幻”无“科”,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篇幅有限,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2-16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说明,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与电影《流浪地球》有很大的区别。要说硬科幻,原著比电影要硬得多。
电影《流浪地球》可谓基于原著中流浪地球计划大背景的深度改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计划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34 / 作者:kevinbe888 / 帖子ID:44199


现在进入正题,谈谈大刘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大刘于1999年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讲述的是科学家发现太阳加速老化,四百年内将发生氦闪,之后膨胀成红巨星,地球难逃一劫,为了文明的延续,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亡。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小说以主人公回忆的形式,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纷纷扰扰与众生百态,并对如此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等问题展开探讨。

实际上,《流浪地球》中太阳膨胀吞没地球这个设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现有的恒星模型,太阳确实会演化成红巨星,并可能吞没地球。不过,这大约是50亿年后的事了。也就是说,大刘基于这一科学理论,将这场灾变足足提前了50亿年。
面对如此终极灾难,人类该何去何从?科幻小说可以探讨各种可能性。据大刘自己透露:
当时共构思了6种逃离灾难的构想,计划借此写出6篇科幻小说,但到目前为此只写出了《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两篇。流浪地球只是这6种逃离方式中的一种。
流浪地球无疑是最浪漫的一种逃离方式,尽管在科学上不一定可行。同时,这个创意暗藏着中华文化中人们对家乡和故土深厚的感情。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生命的出现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要想让地球生命得以延续,必须放眼太空。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尘埃。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小说和电影,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太空的兴趣与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去看《流浪地球》原著,真的很精彩,很震撼!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2-16 1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以演员要“骗”、太空服要租的穷人姿态,再次创造了科幻电影的奇迹,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也是一个多么好的消息。
但是,应当如何客观看待《流浪地球》的“火”呢?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还是要凭真功夫和真本领,方能拍出好片子。
我们并不否认,这部电影确实拍得不错,确实很有创意。但是,能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可能就不只是《流浪地球》有多好,而是中国科幻电影有多大的差距了。正是因为差距太大,才使得《流浪地球》的价值显得更高。就像人们对待春晚的期待一样,几乎失望的情绪会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春晚的平台已经很高了。而科幻电影的平台,则很低很低。很低的平台上,稍稍有点突破,就会很吸引眼球。
对《游泳地球》来说,确实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最需要的时段、最容易出彩的阶段,出现在了观众面前。因此,也就给了观众太多的刺激。如果像春晚一样,就很难如此之火了。所以,对《流浪地球》,更多的应当在分析其突破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落后,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差距。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流浪地球》出现,更希望有比《流浪地球》更有突破的电影出现。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幻电影才能兴旺发达。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2-16 1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泪奔的地球和动容的观众:《流浪地球》为什么好看?

刘慈欣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常常在宇宙的大尺度之下,以人类的生存危机,拷问科学技术、人性和人类智慧。  
电影《流浪地球》一经面世,就看哭了刘慈欣,赢得了很多观众的一致点赞,可谓看点与泪点齐飞,深厚与感动齐现。观众议论纷纷,如中国首部科幻大片一鸣惊人,硬科技够硬,具有史诗性品质、英雄主义精神等,外媒也盛赞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太空时代”……  
具体而言,让我们来看看《流浪地球》好在哪里?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809 / 作者:FENGER106 / 帖子ID:44199
首先是陌生化看点:反向思维的“杞人忧天”
。  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新的故事,以及新颖的讲故事方式——  这是对所有文学类、影视类、舞台类作品的最根本要求。  
美国科幻大片中的灾难片已经非常多了,也走向了类型化。比如核弹爆发、外星撞击、地震海啸、生化危机、异形入侵等等。  
中国古代故事“杞人忧天”也是担心“天塌地陷”。美国很多科幻大片延续的就是这种思维。
而《流浪地球》反其道而行,不是外来星球、陨石或其他物质撞击地球,而是因为太阳即将毁灭,因木星的吸引力引发地球撞向木星的灭绝危机。  如何应对危机,故事环环相扣,展开一系列生与死、智与勇、牺牲与拯救的震撼性情节。如地下城、火种计划、逃逸策略、计划与反计划、引爆氢与氧从而分离木星与地球等,并衍生出一连串悬念, 产生且叠加了陌生化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观众被磁石一般的故事情节及发展紧紧吸引……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170 / 作者:FENGER106 / 帖子ID:44199
第二是史诗性品质:宇宙尺度的宏大叙事  
大刘的作品大多恢弘大气,大开大合,在宇宙和时空的尺度之下,讲述气势磅礴的故事,《三体》作为其代表作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史诗风格。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在人类数千年的未来背景下,在科技发展的预设场景下,以科幻思维探究地球生存发展、人类生存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如“联合国五常”、“各国救援队”指向世界背景及人类的共同命运——地球该何去何从?人类将何去何从?故事中涉及的地下城、太空城、永夜、物种备份、人工智能、巨大发动机推进器、距离以光年计的人类新家园等概念,则展现了作者大开的脑洞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  
史诗性品质也罢,宇宙尺度也罢,宏大叙事也罢,关键需要大片特效的精彩呈现和逼真效果。《流浪地球》以“国产”团队为主,工笔、大手笔绘写了“情境”世界观、太空环境、灾难场景等瑰丽壮观的画卷,其背后的支撑是工匠精神:3000多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几乎全实景以及7000人的幕后团队……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流浪地球》?334 / 作者:FENGER106 / 帖子ID:44199
第三是巨人式精神:团结协作的英雄主义  
时间、空间无限,宇宙尺度宏大。  
而对于人而言,最宏大的应该是人的伟力。  《流浪地球》彰显的是群像式的英雄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其与美国大片的一个显著区别。  
这部中国科幻大片当然有个人英雄主义,刘培强就是典型。刘培强绝然违抗联合国和人工智能精密计算之下形成的指令,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决断、气魄、反常规、独当大任、大智大勇、勇于自我牺牲等,这些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这在刘培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流浪地球》不仅塑造了刘培强,而且刻画了一群英雄主义人物,这些人物缺一不可。比如除了刘培强,英勇牺牲的还有老何等人物。而当听到朵朵感人至深的广播后,各国救援队不再回家,纷纷掉头开赴救援现场,众志成城,推动“撞针”,力图完成木星与地球之间氢氧的“点火”……  
这种群像式的英雄主义与人性相辉映,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展示了一种伟岸的“巨人精神”,爆发出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这种英雄主义反照的则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人就是一家人!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5-19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