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6-13 18:11:20
不知道题主的年龄和学历。如果是没什么接触过原子模型,就看过一些简单的介绍的话,的确很容易有这种联想。
你的想法就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为什么卢瑟福要提出这个模型呢?因为他完成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这个实验要求: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但是电子的圆周运动理论上要释放电磁波,最后就会掉下去。这和观察事实不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出了波尔的量子化轨道。
可见,物理理论是一个不停否定,不停适应新的观察事实的东西。物理理论并不追求美丽,他只是在客观的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这也是物理和民科以及哲学的区别。
古典原子论,是由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他认为原子的聚合实现万物,对应的是空虚,给原子的运动提供空间。原子是不可分的,不可分别的。
现代原子论的起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波伊尔,拉瓦锡,道尔顿都还在化学层面。汤姆生的阴极射线说明了原子有亚原子结构,也就是葡萄干蛋糕模型。
稍微了解一下科技史,这里面和中国古人的思想有半毛钱关系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