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0-25 08:37:13
|
查看: 29779 |
回复: 252
【试析太平天囯】
怎么评价“太平天囯”,它是一场极其落后腐败的“乌托邦试验”,还是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
如果不一味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去看这段历史,其眼光会公允得多,全面得多,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有众多的学者专家“著书只为稻梁谋”,更有甚者是立说权作官身阶,全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去评论历史,难免多有偏颇和不实。在那个刀光剑影、风起云涌的时代,凡事都为政治服务,且还在一段特殊的时期里,一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故而对历史和现实里发生的任何运动、暴乱等群体事件,都简单而决绝地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好人和坏人两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因此,“太平天囯”总是以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定格在所有历史教科书中,直到一九七八年后才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呈现于国人面前。
我从小学四年级上历史课时,知道了太平天囯运动,知道了洪秀全和杨秀清,知道了石达开和李秀成,还知道了他们纵横十四个省,建都南京,坐拥半壁江山,执政十四年。直到潜心读完八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太平天囯》,重新细读罗尔纲的太平天囯专著丛书,这些书且都还是一九五八年前的直行版书。近几年来又细读了的有关太平天囯的众多评论文章,对太平天囯的认识,有了自己结论。
太平天囯在一八五三年三月攻占南京前,将攻克的武昌、九江、安庆全弃之,建都南京后,清朝的江南大营从南京钟山至七桥瓮一线围困太平天囯,江北大营从浦口到扬州一线进逼,太平天囯从建都南京开始,其首都就一直处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又哪来的半壁江山?当时有人说太平天囯是“天朝一统四十二里半”,这话虽夸张了点,却是大大的实话。
一八五四年太平天囯发兵北伐和西征,一支孤旅如游寇从江南出发,攻关掠地,入河南到河北最后全军覆没。西征的石达开的鼎盛时期也不过占领了安徽二十七个州县和江西大部,而南昌等几个大中重要城市却始终在清军手中。到了一八五四年九月,太平军在岳阳、江西田家镇半壁山战败后,再也没有能力染指湖南湖北了。当时天下大势是:江南一带清军和太平军犬牙交错,大部分地方为清军所有,“半壁江山”究竟是以中国的哪块土地来计算的?
所以说历史是任何政治家篡改不了的。
孙中山先生开始投身反清事业时,就是要在中华大地上推翻独裁的帝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
1902年,孙中山嘱刘成禺撰《太平天囯战史》,欲使“洪门诸君子手此一编”,让此书作为“吾党宣传排满的好资料”,“扬汉皇之武功”,“俾读者识……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孙中山全集》第1卷)。
孙先生当时鼓吹太平天囯,是出于革命的需要。
1905年以后,孙先生尖锐地指出太平天囯的实质是“只以驱除鞑虏自任,此外无所转移”、“太平天囯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孙中山选集》)。
1924年,孙先生又指出,太平天囯“不懂外交”、“他们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是失败的“最大的原因”。
这些话均收集在孙中山《全集》里。
后来他清醒地认识到:“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他在《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中写道:“五十年前太平天囯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孙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明确提出“立法、司法、行政、监督、教育”五权独立的立国、治国主张。他在《民权主义》第三讲中写到:“中国的革命思潮是发源于欧美,平等自由的学说是由欧美传进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