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685|回复: 8
收起左侧

地球内部有什么

[复制链接]
010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11 0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内部有什么?好像我也不知道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因为我也没有去过,只是偶然听闻在地球内部有小矮人文明,非常发达的文明,不过这也只是传说: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应该是没有外星人.

本期将会把地球内部有什么全部解密:

地下的星星


 天上的星星曾带给人们许多浪漫的想象和无限的遐思,以至于人们最终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地球卫星与之争辉。当人们探索的目光调转了180°方向,同样希望能看到另一种地下的星星,这就是人造地球内卫星。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546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让地球内卫星和航地器“乘波”继续运行或航行。它仿佛就是地球内卫星和航地器的“加油站”。
  
  人造地球内卫星和地外卫星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动力来源不同。人造地球外卫星一般靠火箭搭载进入太空,而类似的“钻地”火箭可能钻不了多深,只能靠其他一些特殊方案提供入地的动力。如设想中的笛卡儿浮沉箱方案和巴西果浮沉箱方案,都投有自主的动力。


  第二个不同:运行轨道不同。地球内卫星不像地外卫星有固定的低中高轨道、椭圆轨道、同步静正轨道等,它的轨道难以精确测算出来,往往是走到哪里算哪里,沉到地球内什么圈层再也无法往下沉了,往四周也挪不动了,它就在这个圈层上成为地球内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即使有定向能为它打开一条固定的通道。因为距离太长,也很难一直畅通无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堵塞了。地球内卫星也有返回式卫星,但一般不能保证十拿九稳地回收,它更像海洋里的漂流瓶,虽然跟着洋流漂,可以判断它大致的方向,但它在什么时候回到地面的哪一处让人捡到,还是说不准的。一些利用光缆通讯的地球内卫星有长长的光缆线连到地面,这时它不是给地球做CT了,仿佛是给地球做心脏导管插入术,做完手术就可以把导管收回来。天上的人造地球卫星可以到达地球引力作用范围边缘,约1500 000千米,而从地面到地心短短的6000千米左右距离。却可能比这1500000千米更难行。


  第三个不同:规格型号不同。这里的规格型号主要指卫星体积大小,因为前两个不同使我们看出,地球内卫星要探地甚至深入到地心,小型化或微型化是最适宜的,一般在10千克以下,像个乒乓球大小,最重也不应超过500千克。只有微型地球内卫星,才不耗费动力,也不占地方,有个什么旮旯缝隙它就落下去了,对探地来说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微型地球内卫星有助于发挥“冗余备份”的替换作用,由于它不追求多功能,也不指望它长久工作,这样一来研发周期短,成本低,可以模块化、标准化地大量生产制造,一次发射成百上千个同样的卫星,其中即使有些走不到目的地,或者发生故障不能工作了,甚至失踪了、毁坏了,这在地球内环境可能比太空环境更普遍,其他卫星也可以替补上来发挥作用,遍河撒网总能捞到鱼。
  小的微型机器或智能探测器、机器人,可以在原子空隙间穿行自如,游刃有余,不费多大劲就直接走到地心致密深处。这时对它们来说,真就像纳米技术预言者、美国物理学家费恩曼的那句话:“底部有巨大的空间。”


  第四个不同:材料结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地球内有着比太空更为严酷的环境,比如可怕的高温高压,地球内卫星一路上少不了要遭遇岩石挤压、岩浆吞没,地下同样有千沟万壑、重重险阻,虽然有地震弧波导航、定向能武器开路,它本身还是需要用耐高温、抗高压的特种材料做成。依靠制作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超高的密度和重量,探测器穿过地球的地壳、地幔,坠落到地心,就像固态物质穿过空气一样轻松。人类至今尚不能制造出这样的材料,所以也不能利用它来制造地球内卫星或搭载地球内卫星的工具。


  
  渗透地球内的“软”卫星
  
  真正实用的地球内卫星材料可能不是超固态物质,而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软物质,比如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像果冻一样的“胶体”卫星,甚至像水一样的液体卫星。英国布里斯多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制造出了一种化学计算机雏形,用果冻一样的物质代替硅芯片和电路板,用液体里的化学振荡反应代替逻辑计算。美国塔夫斯大学的科学家也与军方签订了合同,要开发生产一种像毛毛虫一样的软体“化学机器人”,可以柔滑地穿过狭缝又恢复原状,甚至可以自动降解消失。综合发展这两种技术,就有可能制造出胶体或液体的智能卫星,这种地球内卫星已经不能叫发射了,它是像水一样慢慢渗透下去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地球内有再多再密实的岩石、泥土,对它都不是障碍。像前述笛卡儿浮沉箱,就应该用胶体材料制造,因为它需要吸入周围的熔融、颗粒物质下沉,排出周围的熔融、颗粒物质上浮,用可伸缩变形的胶体做箱体是最适合不过了。
  在地球内某些特殊区域,甚至可以利用“超流体”、“超固体”材料制造卫星,“超固体”是一种晶体固态,但可以像无黏性的“超流体”一样流动。这样。如果“超流体”、“超固体”卫星掉到地球内某个缝隙或空洞里,需要往上爬的时候,它的特性就会使它自动往上流淌出来。有了这样的地球内卫星,可供人们因地制宜选择的探地途径就更多了。
  不管由什么样的途径深入地底,当地下的人造卫星达到甚至超过天上的人造卫星数量和规模,人类又多出了一片踩在脚下的“星空”。这片“星空”尽管可能不如头顶上的星空那样星光灿烂,甚至因为常常被用来处理垃圾废料,有藏污纳垢之嫌,但同样充满无穷的奥秘,深邃、美丽,令人敬畏。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234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撬开大地之门


无论地球内遥感、遥测和遥控技术怎么完善,发射的人造地球内卫星再多再有用,都只是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窥探地球内部的窗,要真正实现千百年来人类神话中的“遁土”,科幻小说中“地心旅行”的梦想,还得给地球打开一道门。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554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航地长城――地心隧道
  
  像上天有路一样入地需要有门。首先是要让大型的航地器进门试航。这些航地器多数是无人的,或者搭载有数字虚拟人。或者搭载有实验动物,以取得航地医学必要的生理数据,为载人航地做准备。人类最终就是要亲自进门,身临其境一游。“载人航地”是人造地球内卫星和无人航地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延续,是大规模开发地球内资源和进行地球内移民的先导。
  载人航地似乎不像发射地球内卫星有许多可讨巧的地方,因为航地飞船必须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容积。否则装不下人和必要的设备。航地飞船多半也会是钢体的外壳,不能像地球内卫星可以用胶体甚至流体制造,因为它得为航地员提供安全保护。这样一来,可供载人航地选择的方案就不多了。而经过反复比较,甚至会发觉只有老老实实地像鼹鼠打洞一样,修建一条垂直通往地心的“地心隧道”才是最佳方案。
  这个方案最大的好处是一劳永逸,不像载人航天一样,需要众多空间站、轨道站、航天站一站一站地接力,让航天员歇脚过渡,它本身就是一个直达且的地的巨大的“航地站”;当它的各种功能完备并有所扩展,它本身也可以形成一座地下城市,一座绵延6000多千米的“航地长城”。
  既然是一劳永逸,修建它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也会大得无法想象。这也是地心隧道方案最大的不利之处。修建隧道通常采用“盾构掘进技术”。巨大的盾构机既是挖机,又同时作为隧道四壁的支撑,一边挖掘一边推进,挖出一段隧道就砌好一段隧道,这样慢慢挖到地心,不知是何等浩大的一个工程。而且这种盾构掘进是总体垂直向下掘进,它其实是在挖一口“隧道井”,比起在地面上的总体水平掘进,难度更大,技术更复杂,风险性更高。
  人们除了不断改进和提高这种“盾构垂直掘进技术”,还需要结合“分段定向爆破”的方法,直接炸出一条路来。或者说是:用爆破机开路,盾构机搭桥,这样隧道的挖掘进度将会大大加快。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202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这种爆破机是一种新概念武器,但并不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已经在军方得到了初步应用。
  定向能武器简称DEW,是产生和发射集中的激光束、微波束、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离子)束、声波束以损坏和摧毁目标的武器系统,它主要包括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三大类,声波和地震弧波也可成为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能量高,速度快(一般是光速),束能细,方向准确,这样即使经过超长距离,落到目标上都是点的打击而不是面的打击,破坏力和杀伤力很大。这些特点对于挖掘地心隧道尽管都有用。
  然而超强能量的定向能武器缺点就是成本高昂,无法持久使用,只能在地壳和地核中遇到最难啃的岩石“骨头”时才会让它一显身手,在其他时间,它可能多半是用来为常规炸药或核炸弹点火引爆,或者用来引发人工地震。在不作为武器使用时。定向能通过能量转换功率调节,可以用作导航的灯塔或航标,也可以为地球内卫星和小型航地器提供动力,让地球内卫星和小型航地器“骑”在能束上前行。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654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火之喷泉――人工活火山
  
  利用人工活火山的喷发代替定向爆破,为盾构机开路,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巧妙借助自然力,因势利导,事半功倍;缺点也有,就是不容易预见和控制喷发后果,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没有更多选择余地的前提下,权衡下来它还是利大于弊。
  地下有如同海洋一般循环流动的岩浆,它们高温炽热,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可能随着地幔热柱上升,遇到地表薄弱部分或裂隙就会冲开一个出口,猛烈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假如我们能够掌握岩浆流动的规律,用定向能武器在预定的地方给岩浆打开一个出口,等岩浆喷发完,火山口稍微冷却,盾构机就可利用火山口的现成通道往地下挖去,十分省事省力。
  地下人工活火山更像是一口口自流井。自流井的原理是井水水源平面高于井口,当井底与水源连通,由于流体静力学作用,水就会从井口喷涌出来,这也是喷泉和连通器的原理。人们在地下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不同平面高度的岩浆或熔融物质,再用定向能束把地心隧道、岩浆库或熔融物质源之间打通,只要窄窄的一条通道,岩浆或熔融物质就会冲出来把它扩大,形成火之喷泉的瑰丽景观。
  





地心

地球内部有什么699 / 作者:骑UFO看外星人 / 帖子ID:19138





  打开地门之后――地球“烟囱效应”和防震
  
  通往地心的地门打开,除了显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满足人类探险猎奇的心理,还可以产生许多实际的功用。地心的零重力环境可以用来加工特殊材料,地核的磁流体可以用来发电。而这条长长的地心隧道,就好像一根巨大无比的烟囱。利用“烟囱效应”也可以发电。在地心隧道里,越往下温度越高,流到地心隧道底部的空气被加热后,又会沿着地心隧道这根超级烟囱上升,这就叫“烟囱效应”;
  如果人类不满足于只有这一条地球内隧道,那么以这条隧道为主干,可以向四周挖出更多的分支隧道,最终形成一张巨大的地球内隧道交通网。这张网和人造地球内卫星网互相交织,四通八达,使亘古幽暗的地下世界处处闪现人类文明之光,不再是幽明异路、神秘莫测。这个时候,人类就有望征服一些地球内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应该列在首批征服计划中,除了发射密切监视地震动向的地球内气象卫星或者专用的地震预警卫星,人类还可以在地下安装具有抗震减灾功能的特殊设施,发现有异常的板块运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这些设施可以自动进行防震阻尼;或者触发一些中小地震,释放板块中蓄积的达到临界点的能量,避免有破坏性的大地震发生。当然也可以直接发出某种相反方向的能量波,抵消地震波。
  





  打开地门之后――验证地学假说
  
  打开地门,还将为形形色色的地球科学假说提供实实在在的验证。这些假说都是为了回答像“天问”一样的“地问”,即地球是什么?地心有什么?其构造形式、动力机制、演化模型为何?择其大端,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板块构造说:这其实是包括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地幔对流说等一系列假说组成的理论体系,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经典学说。
  地球收缩说:用地球不断变冷收缩来解释地质构造的假说,早期的地球比现在大,甚至可能只是一团弥散的星云。
  地球膨胀说:用地球不断膨胀来解释大陆崩裂、地质构造的假说,早期的地球比现在小,甚至可能只是一个高密度的“星子”。
  地球脉动说:地球既在收缩又在膨胀,并且收缩和膨胀呈周期性的“脉动”。
  地球空心说: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空心层,或者地心存在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正压“真空”,与地球引力形成平衡。



  地球舒勒摆假说:舒勒摆是这样一种具有反常奇特性质的摆,如果它的支点在地面上,那么它的摆锤位于地心,摆长等于地球半径,因此当它摆动起来时,事实上是摆的支点一直绕地心的摆锤在动。把地球直接想象成一个舒勒摆,各种地质构造就是摆长不一的绕地心运动的舒勒摆支点,地心反而是相对固定的舒勒摆摆锤,引力形成摆线。地球舒勒摆应该是一个陀螺摆。
  地心微黑洞假说:美国地球物理家赫顿提出了地心有一个核反应堆的假说,这个天然的核能源提供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动力,解释了地磁的产生和周期性倒转。而在太阳内部,核聚变产生能量的理论早已证实,这样就可得出所有恒星和行星都是核反应(聚变或裂变)产生内部动力的假说。甚至更进一步,有所谓“一个星系一个黑洞,一个恒星一个白洞”的假说,认为每个星系(包括大行星)中心都有一个黑洞,每个恒星(包括类星体)核心都有一个白洞。这些黑(白)洞大小不一,小的可能比原子电子还小,但都必须包含“奇点”,并吸积或喷射物质,因此就与在实验室里产生的人工微型黑(自)洞不同。黑洞由著名的“霍金辐射”点燃了星体内部核反应的火焰。反应剧烈的反演成白洞,是恒星(类星体)巨大能量的真正来源;反应微弱的仍是黑洞,形成像地球、木星这样行星的内部动力,而吸积的物质就构成地球的球体、木星的星体。所以说,“木星是流产的太阳,地球是流产的木星”。
  所有这些假说是否成真?答案可能都隐藏在那道地门后面吧!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照亮地球内部的灯塔

俄罗斯地震学家伽利津曾将地震波比喻为短时间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灯,如果这种地震波可以长时间照亮地球内部,并且光线射得更远、照得更亮,那么,这种地震波就是地震弧波,它已经不只是一盏明灭不定的灯了,而成了一座可以恒久照亮地球内部每个角落的巨大灯塔。

  
  两次踏进同一个弧波
  
  地震弧波可以看成是由波、地震波和弧波合成的。波是扰动或振动通过空间和其他介质传播的物理现象,如果这个介质是地球,就是地震波。依靠地震仪接收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经过放大、记录和分析,可以间接观察到地球内部的情况,就好比从鼓声可以听出鼓的形状。由于不透明的地球岩石、土壤阻挡了可见光和无线电波。x光、r射线和超声波等可以照穿人体。但照不穿比人体更大更密实的地球,所以现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主要借助地震波。
  弧波又是什么呢?水无常形,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用水流和水的波动来形容它的迁移不定、变动不居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如果河流里涌现出一堆水波,它能长久地保持原有的形状、幅度、速度,遇到阻碍、干扰也不会弥散、瓦解或改变,这就是弧波。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可以两次踏进同一个弧波。

  自从英国工程师约翰・罗素在爱丁堡附近的尤宁运河发现了第一个弧波。它已经从液体扩展到了气体、固体、等离子体,在物理学的光脉冲、化学的化学振荡波、生物学的神经信息传递中处处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事实上就是一大类范围广泛的“随机成群效应”:天上的星星随机分布,但数量太多就会出现规。则的美丽星座;地上的人们只要有六个聚在一起,至少就会有三个人互相都认识或互相都不认识。一切杂乱无章、混沌无序中出现的自组织的相干结构,都是这一类效应。地震波是地球作为介质受力振动而形成的机械波或弹性波,也应该能够产生弧波。
  



  地震弧波优点多
  
  相比地震波,地震弧波有些什么优点呢?首先地震弧波容易识别,它稳定不变的形状、幅度、速度仿佛就是它的身份识别标志,这种标志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地球平均每天发生10 000多次的天然地震,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自由振荡,这些地震和振荡绝大多数是人体感觉不到的微震,但灵敏的地震仪都能够接收和记录。只是不同的地震波衰减、变化后往往互相混杂,很难找出规律进行分析。地震弧波却仿佛在身上贴了一张标签,便于科学家对其追踪。随时定向定位,找出传播规律。


  其次,地震弧波可以将局限在低频范围探测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拓展至高频。地震波的波长就好比一个人的步幅,腿短的矮个子步幅小,难以迈过高坎或宽沟,要么磕磕碰碰的(被地下物质的界面反射、折射);要么跌落沟底(被地下物质吸收)。如果是腿长步幅大的高个子,就可以轻松地跨越过去。所以地震波要穿透地球,频率高、波长短了不行。而地震弧波波长虽短,但因为能量不易耗散,屡经反射、折射仍然不走样,撞了南墙就回头,回头还要再撞墙,百折不挠,两个弧波还可以互相穿透过去而不变形;如果跌落沟底了,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甚至粉身碎骨。所以即使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照样可以像高个子一样走很远的距离。



  最后,常规地震波频率越低,波长越长,传倒是传得远了,但与地下各种物质的作用也就很小,负载的可供我们分析利用的信息量就少。而地震弧波在传播远的同时波长又很短,它与地下各种物质的接触碰撞和其他作用就会相当频繁和细腻,能提供给我们更多有用的信息。地震弧波尽取了各种波长的地震波之利,又无其弊。
  人类至今没有在天然地震中发现可供利用的弧波,只能考虑由人工地震激发弧波,这就要依靠一些相当特殊的技术手段。虽然这些手段往往只是理论上的大胆猜测,但也不是没有可行性的。
  



  怎样激发和产生地震弧波
  
  第一种是类比光子,在所有类型的弧波和弧子中,可能只有光子是最为成熟的技术,已经在光纤通讯中得到应用。光纤中的一束光是由不同频率的波组成的,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快的快慢的慢,会导致光波整体出现扩散,信号畸变,这叫“群速度色散”。就像开始时聚成一个团队出发的长跑选手,由于速度不同,会很快互相拉开距离,无法保持队形。这时如果有一个保存实力后发制人的选手突然加速,从最后面冲到最前面,带动了整个队伍一起加速,队形又会收拢,这在光纤中叫“自相位调制”效应,与“群速度色散”恰好抵消,使光波不再扩散畸变,就形成了光弧子。在地震波中寻找与此类似的效应而产生地震弧波,应该是一种最简便也最自然的思路。
  第二种是类比自激振荡电路的正反馈效应,通过某种方法使地震波的振荡不断加强。在需要接收的地方形成一个固定的回路,就是一个地震弧波。



  第三种是类比更广泛的非线性耦合作用,地震波是由各种频率的波叠加成的,依靠非线性耦合作用,经历足够长的运动过程,总会回归到最接近开始的状态,从而把这些不同频率的波久久地维系在一起,形成地震弧波。常规地震波中的纵波和横波已经可能存在这种非线性耦合作用,地震波产生纵波的同时一般也产生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不能像纵波一样通过气体液体之类的流体,也不能通过外地核,因此可以认为外地核是液态的。但横波到了固体的内地核又出现了,既然它不能通过外地核,那又是怎么传播到内地核的?这就有可能是纵波依靠与它的非线性耦合作用,把它携带过外地核的。这种非线性耦合作用的范围可能是无穷大,这时的地震波可以看做只有一个波峰的波,波长是无限长,就成了弧波;也可看做是一个波长无限短的“极频波”。这样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地震弧波的波长无限长或无限短,横波是在无穷远处或无限深处绕射过外地核的。另外,人们熟知的“费米一巴斯塔一乌拉姆”谐振子实验和动力系统中著名的庞加莱回归(庞加莱循环)定理也都可能表现了这种非线性耦合作用。
 


 第四种是利用异常散射态材料实现“反多普勒效应”(近期英国物理学家塞东和比尔帕克已经成功演示了这种效应),与多普勒效应结合产生地震弧波。


  第五种是将地震波类比玻色子,地震弧波类比费米子,利用量子效应将玻色子转变成费米子。要从玻色子转变成费米子,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是想法把玻色子安到一个存在排斥势能的“座位”上,排斥势能使一个“座位”挤不下两个玻色子,这样它就变得和费米子一样满足所谓“泡利不相容原理”,玻色子和玻色子之间有了身份差别,相当于成了费米子。换到地震波和地震弧波上,就相当于让地震波的振动受到某种位置上的限制,使它们区分开来,成为地震弧波。还可以把玻色子看做一种连续测量出来的“量子芝诺效应”,如果不测量它,它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知道;如果连续测量它测得太快,它上一次测量后状态还来不及改变,我们的下一次测量又来了,看到的自然还是上一次测量的老样子,这使得所有的玻色子好像都处在同一个状态。如果我们的测量拉开适当的间隔,刚好在它改变状态的时候测量,这一次测量的玻色子和上一次测量的玻色子就不一样了,不能处在同一个状态的玻色子就相当于费米子。换到地震波和地震弧波上,就相当于让地震波的振动不断受到测量的微扰,使它每次将要弥散时又重新聚拢来,成为地震弧波。



  第六种是直接类比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弧波在波动中呈现刚性粒子的特征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更相像。波粒二象性能够导致量子纠缠,两个有共同来源的粒子无论分开亿万光年的距离,仍然可以在瞬间同步行动,像有一种超光速的信号把它们关联、纠缠在一起,这时两个分开的粒子可以看作波,即弧波,而它们作为整体只是一个弥散在亿万光年的常规波。一种解释是:在波粒二象之外有一个隐藏更深的联系波粒二象的“隐变量”,波粒二象性其实是“波粒隐三歧性”,量子通过隐变量纠缠起来,波通过隐变量成为粒子,地震波同样也可以通过隐变量变成地震弧波。这可能是最深刻也最宽广的思路了。
  


  地震弧波用处大
  

  发现天然地震中的弧波将对地震预测和预警有很大作用,因为弧波的传播速度要比常规地震波快,如果提前接收到地震弧波,就可以紧急疏散人员,采取其他抗震防震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到最小。此外,作为对地球内环境进行遥感、遥测的首选方案,地震弧波并不比另一个候选对象中微子cT扫描更现实可行。但一旦实现,它的作用将会比中微子CT更大。因为人类如果要发射人造地球内卫星甚至亲临地下深处探险,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座导航的灯塔,还可以成为发射人造地球内卫星和航地飞船的强劲动力源。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内部的秘密



近年来,海啸、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人类,给人类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知道,人类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顽强的微生物虽然可以在几千米深的深海中生存,但这也不过是地球的表皮。如果将地球比做一个苹果,那么,这点厚度还比不上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呢!



  那么,在地球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呢?
  19世纪初,一个叫西姆斯的美国“科学家”说,地球的里面是空的,那里很适合人们居住。他还说,在南极和北极附近有两扇敞开的大门,人们可以从那里走向地球的深处。西姆斯的这一“理论”,还真有不少人相信,他死后,居然还有人组织探险队,乘船到南极去寻找所谓通向地球深处的“大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内部既不是空的,也不是什么阴暗的地狱。
  其实,要想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钻井。刚开始钻进的时候,速度很快,通常钻第一个1000米,只要几天工夫;再往下钻第二个、第三个1000米,就需要几个星期;钻第四个、第五个1000米,就需要几个月;钻5000米以上的深井,由于地下深处的温度、压力都比地面上高得多,岩石格外黏滞,钻头很容易磨损,钻进速度便特别慢,每钻进1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深度也没有超过10 000米,而地球的半径是6300余千米,也就是说钻进深度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600。
  有人认为,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把地底下的物质带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是研究地下情况的好材料。其实,火山岩浆也不过是从地底下二三十千米处喷射出来的,比起巨大的地球半径,仍旧只能说是一层很薄的外壳。



  那么,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呢?
  说来很怪,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秘密的,是那摧毁力很大的自然灾害――地震。
  地震的时候,从震中发出了地震波。地震波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播到地心。因为地下的物质不同,有些地方是固体,有些地方是黏稠的液体,地震波碰到这些不同的物质,就有不同的反射或折射。利用仪器把它的“旅行”状况记录下来,科学家便可根据这些记录来了解地下的情况。但是,地震在什么地方发生,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来决定;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现在人们也还无法预先准确知道。因此,人们就采用“人造地震”的办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爆破。爆炸形成的波,如同地震波一样,也能向人们报告地下的状况。
  另外,人们还可以用磁力、重力、电力及放射性勘探等方法,研究地下情况。近年来,人们还利用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地下红外辐射照片,来分析地下的情况。
  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证明,地球是有明显的层次的。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做地壳;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如果拿煮熟的鸡蛋打比方,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薄薄的蛋壳。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核就相当于蛋黄。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硬壳,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海底的地壳比较薄,最薄的地方只有几千米;陆地地壳比较厚,有几十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0余千米。
  一些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从地球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处取了许多岩石样品进行分析,证明地壳是由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分布最广的是氧、硅、铝、铁、钙、镁、钾、钠、钛九种元素。按重量说,它们占整个地壳的98%。最多的是氧,差不多占了一半,其次是硅,占地壳的1/4强。氧和硅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合起来就占了3/4以上。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矿物。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矿物就有2000余种,但最常见的只有五六十种。多种矿物又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岩石。
  地质学家把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地壳的主要是火成岩,特别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和玄武岩。黏土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是岩石经侵蚀后沉积而成的,也叫水成岩。变质岩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变质而成的。
  地壳本身又分为三层:沉积岩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



  沉积岩层分布在地壳的最上面,但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断断续续的。有沉积岩的地方,厚度也不完全相同,最厚的地方达到15千米。
  沉积岩层的下面是花岗岩层。花岗岩层也叫硅铝层,因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铝比较多。它一般集中在大陆下面和海洋不深处的基底上,厚度有10千米~40千米。
  花岗岩层的下面是玄武岩层。玄武岩层也叫硅镁层,因为它的成分除了氧和硅以外,含镁比较多。在大洋深处,它往往直接暴露在海底表面。玄武岩层的厚度有30千米左右。
  地壳中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大约增加3℃。在地壳底部,最高温度达1000℃。压力也随着深度增加,大约可以到9×105千帕。地壳的平均密度是水的3倍左右。




  地壳虽然又厚又硬,可是并不是铁板一块。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壳是由几大块板块拼起来的,这些板块也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处在不断移动之中。
  地壳之下就是地幔。地幔由高温岩浆组成,是一种很黏的流体层,很像一锅稠粥,在锅中缓慢翻腾。地幔可以分成两层:上地幔和地壳相接触,它的厚度大约有1200千米,主要由硅、铁、镁等成分的橄榄岩组成,因此又称为橄榄岩层;下地幔和地核相接触,它的厚度有1700千米,成分主要是铁、镍等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幔的物质密度比地壳大,大约是水的5倍左右,所以地壳板块可以漂浮于地幔之上。这一层温度是1200℃~2000℃,压力超过1亿千帕。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所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从地下2900千米一直到5100千米深处,这以下一直到6300余千米深处的地心,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物质密度很大,比水要重10倍左右。这部分的温度约在5000%,压力超过3亿千帕,是一个温度高、压力大、十分坚实的核心。



地球内部的世界

深邃无垠的广袤太空、光怪陆离的宇宙奇观、浪漫神奇的地外文明,这一切足以诱人仰目向天,思绪万千。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地表文明也令人叹服不已,为之折服。然而,对于脚下这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内部,人们又知道多少呢?地球内部是否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蓝白色皮肤的印第安人
  早在1946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就在《古代南美洲之谜》一书中断定,由史前文明人开辟建造的地下长廊首尾相接并有许多支岔,可纵贯欧、亚、美、非各个洲域,并进而得出地球内部曾经乃至现在仍存在“地下王国”的结论。威尔金斯的观点立足于世界各国考察的结果,尽管更多的只是一种假说和推断,但说得有根有据,富有诱惑力。
  其实,人类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努力。1942年3月的一天,当时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在这非常时期,罗斯福总统却从刻不容缓的日程表中抽出宝贵时间,会见了刚刚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进行考古研究归来的戴维・拉姆夫妇。拉姆夫妇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发现了传说中守卫墨西哥地下隧道(又名“阿加尔塔”)的蓝白皮肤印第安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谓“阿加尔塔”?原来在1941年1月,罗斯福曾交给戴维・拉姆夫妇一项极其秘密和重要的使命:寻找“阿加尔塔”。“阿加尔塔”指的是地下世界。传说,地下世界有无数洞穴、隧道和迂回曲折交错成网的地下长廊,那里埋藏着古代文明的秘密和无尽的宝藏。拉姆夫妇领命以后,率领一支美国考察队前往墨西哥的恰帕斯丛林,寻找地下长廊的入口。1942年3月,拉姆夫妇向罗斯福汇报了他们的考察经历。
  据拉姆夫妇回忆,当他们横穿当地密林时,遇到了把守地下长廊入口的皮肤呈蓝白色的印第安人,并发现了秘密入口的线索。但是这些印第安人在密林中包围了考察队,严厉示意考察队立刻离开。拉姆的印第安人向导上前与他们搭话,才知道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是印第安族的一个分支,叫拉坎顿人。拉坎顿人居住在密林中,与世隔绝,世世代代守护着密林深处的圣地,地下长廊的入口就在此处,它通向地底的远方,那里藏有珍宝。拉坎顿人遵守祖训,不准外人进入他们的圣地。





  德国探险家曾进入神秘隧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已对美洲地下可能存在的宝藏垂涎三尺,曾多次派考察队潜入美洲。由于谁首先找到地下长廊,找到宝藏,谁就掌握无尽的财源,借此可以对二战战局的发展施加有力的影响,因此,罗斯福派遣拉姆寻找“阿加尔塔”并非完全为了满足探险心理,也有出于战争大局考虑的一面。
  据说德国著名探险家兼作家冯・丹尼肯曾进入过拉坎顿人守护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极其惊讶地见到了宽阔笔直的通道和涂着釉面的墙壁,多处精致的岩石门洞和大门,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顶与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大厅,还有许多每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平均1.8米至3.1米长、80厘米宽的通风井。
  隧道内还有无数奇异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像提到的“金书”。隧道内那种超越现代人类智慧的严密、宏大与神奇,使得这位以大胆想像著称的作家也瞠目结舌。丹尼肯拍了几张有关隧道的照片,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只是说,他认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温钻头和电子射线的定向爆破以及人类现在还不具有的某些技术开凿成的。



  呼之欲出的地内文明


  二战结束后至今,对“阿加尔塔”的考察热长盛不衰,各种各样的新发现也越来越令人鼓舞。
  1960年7月,秘鲁考察队在利马以东6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的地下曾发现一条地下长廊。该地下长廊长达1000公里,通向智利和哥伦比亚。但是为了保护隧道,等待将来人类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技术时再来开发,秘鲁政府封闭了这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并严加把守。此地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稍后,西班牙人安托尼・芬托斯在安第斯山脉靠近危地马拉的地方考察时,又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50公里的地下长廊。这个长廊有尖状的拱门,从地下一直通向墨西哥。1972年8月,英国考察队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也找到了地下长廊,其走向是通向危地马拉。这一地下长廊与安托尼・芬托斯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地下长廊很可能是同一条。据英国考察队回忆,每当拂晓,就能听到从地下长廊发出击鼓一样的音响。


  1981年5月,著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南美洲发现了一条玛雅人的古隧道,据估计它至少有5万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它的年代更为古远。这条隧道离地面250米深,仅在秘鲁、厄瓜多尔境内就有数百里长。隧道的秘密入口由一个印第安部落(古代玛雅人的后裔)把守着。他们说,这里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遵守祖训,世世代代守在这里。在古隧道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远古文物,这些物品放在隧道里的许多洞穴中。更使考古学家们兴奋的是一些刻有符号和象形文字的金属叶片,以及不同形状和色彩的石器和金属制品。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破译这些文字。
  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似乎经过磨光,与地面成直角。穴顶平坦,像涂了一层釉,不像是天然形成,而像是某种机械削切的结果。隧道中有个“大厅”长164米,宽153米,里面放着像桌子、椅子似的“家具”。奇怪的是这些物品的材料很特殊,既不是钢铁、石头,也不是塑料和木材,而它又有钢铁和石头那样坚硬和笨重,在地球上至今没有发现过这种材料。“大厅”里面有许多金属叶片,大多在长约100厘米,宽50厘米之间,厚度约2厘米,一片一片排列着,像是一本装订好的书。金属片上都写有很多符号及象形文字。据专家认定那些符号是机器有规律压印上的结果,日前已发现3000多片。



  “地鼠人”身体像鳗鱼一样滑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地下隧道还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遗迹,那么,下述一系列事实则更加离奇,似乎昭示着一个事实:时至今日,地球内部仍存在着一些活动着的“地下王国”。
  1973年3月,埃及新娘美尔比特外出,在她途经亚历山大城哈札亚街的时候,前方地面突然裂开一个洞,有种神秘的力量将她吸了进去。目击者立即用工具在洞口周围挖掘,却始终找不到美尔比特的影子。其后,又有6位娇美的女郎遭此厄运。这或许是“地下王国”某种神秘力量在作祟。
  1994年,墨西哥城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该城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在地下污水渠中发现了3名“地鼠人”。3名“地鼠人”因偶然的地陷被压死,立即被送往墨西哥大学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位墨西哥的人类学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后进入地下水道时,竟然与“地鼠人”迎面相遇。“地鼠人”显得十分惊慌,转身就跑,当博士追过去抓住其中一个时,“地鼠人”的身体却像鳗鱼一样滑,转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约只有0.9米高,但手脚四肢齐全。
  “地下王国”的神秘人不仅出现在陆地,而且显迹于大海中。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一名水下摄影师声称在河底摄影时看到一个怪人,怪人的脸部像猴子并有鳃囊,两眼比人的双眼大,没有长睫毛,两条前肢长满了光亮的鳞片,脚掌像鸭蹼。


   一些科学家将以上现象与美洲存在的无数地下长廊联系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推测:在环绕南北美洲、亚欧大陆,通过“地下长廊”穿陆过海、首尾相接的地方,确实存在着某些“地下王国”。根据这种推测,亚、欧、非三洲也都有地下长廊或“地下王国”。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得到佐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士兵希伯在同侵缅日军的作战中与战友失散,被遗留在缅甸的森林中。
  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处被巨石隐蔽的洞口。希伯冒险进入洞内,竟然发现里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昼,俨然是一处庞大的地下城市。希伯正看得惊迷时,突然被抓住,一关就是4年,后来寻机逃出。据他说,这个地下王国通向地面的隧道有7条,分别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开有秘密出入口。
  1968年1月,美国TG石油公司勘探队在土耳其西方大洞穴地下270米深的地方,发现地底深邃的岩盘隧道,洞内高约4至5米,洞壁洞顶光滑明亮,显然为人工磨成。洞内到处是蛛网似的横洞,俨然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

  无独有偶,数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国贵州省安顺县龙宫附近一座半山腰洞内,射出一束强光。光柱呈桶形,直径足有4米,扫过500米田野,径直射向对面山坡,照得四周村庄田野通亮,时间持续有数分钟之久。那个山洞当地人非常熟悉,洞内空无一物。
   那么强光源从何而来呢?莫非地球内部真的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根据地理学家贝罗希诺夫1916年的报告,在阿尔泰山区也有一些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沙漠戈壁,并认为我国的敦煌可能是某个“地下王国”的入口。
  逃出地下的人变成了嗜热动物。美、亚、非、欧诸洲的地下长廊到底是谁的杰作呢?“地下王国”里的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地内而不回到阳光明媚的地面呢?
  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地下王国”可能是亚特兰蒂斯人的杰作。但是,逃到地下长廊里的人为什么要一直生活在地内?
  1972年的一天,法国一家工厂的工程师在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矿区发现一个早已停止运转的核反应堆。据测定,该矿的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核反应堆的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那么核反应堆是谁建造的呢?人们推测,是当时的地球人建造的,可是,当时的地球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的地球人类是在100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的,而核反应堆运转了50万年,因此,上一代地
  球人至少是在150万年前出现的。他们并非因自然灾害而毁灭,而是由于核战争而毁灭的。少数核战争的发动者(例如亚特兰蒂斯人)由于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而幸免于难,但由于地球环境(核战争)的作用以及长期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他们逐渐变成了嗜热动物,终于成为只能靠地内高温生存的“地内人”。
  “地球空洞说”支持“地下王国”
  上述说法给“地下王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了使这种解释进一步合理化,有人也提出相应的事实。他们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兆吨的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某些部分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于此,而这些空的部分正是“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于是,由地下长廊而引出的“地下王国”说又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
  “地球空洞说”给了“地下王国”有力的理论支撑,不过,截至目前,这一想法只得到了极少数人的支持,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地球是一个实心的天体,并认为地心空洞说是伪科学。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世界:建立贯穿地心的大隧道



如果把开通第一条地心隧道比作发现地下新大陆,并通这条隧道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是未来的哥伦布,他们将不是航海家而是“航地家”。同样,开通第一条贯穿整个地球的地心隧道的意义,也可与麦哲伦和埃尔·卡诺的环球航行壮举相比拟。人类将由此迈出“新地理大发现”的第一步,迎来移民开发的“大航地”时代,并最终建设出一个从里到外的新地球。
  




  新地理大发现
  
  新地理大发现就是地下的地理大发现。它将为地下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移民开辟航路。丰富的地球内资源成了吸引人们探险的“黄金”和“香料”。而满足好奇心、征服欲和荣誉感也是探险的另一种驱动力。美国探险家皮尔里首登北极点,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首登南极点,新西兰的希拉里和尼泊尔的丹增·诺尔盖首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美国海军的载人潜水艇“的里亚斯特”号首次潜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但不知道谁将是征服地球“第五极”——地心的第一人,不管是谁,他都会得到比皮尔里、阿蒙森、希拉里、丹增·诺尔盖和“的里亚斯特”号乘员更大的荣誉。
  地心隧道纵向到达地心后,横向可以有无数条分支隧道,布满地球内不同的圈层。在不同的地球内圈层上探索发现可供人类居住的空间,开发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大航地时代将和大航海时代、航天时代一样风云激荡,振奋人心,并且持续若干个世纪,跨越若干个历史阶段。
  新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将加深对地球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测绘地球内地图,建立“数字透明地球”三维模型,并综合各方面考察结果给出一个完善的地球圈层物质能量循环模型,地球内软流圈、地幔圈、液体外核圈、固体内核圈和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所有物质能量,将统一在这个模型里交换、循环,地球从里到外,基本上不再有未知的神秘地带。
  



  未来“种玉人


  
  通常认为石油、天然气是死去的有机生物沉积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适宜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地球内其他非生物的作用形成的,比如地球深部的碱金属同再循环的地壳二氧化碳作用,铁的碳化物水解。未来的人们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利用这种非生物成因寻找地球深部的油气田,而且还能在天然的油气资源枯竭时,通过人工制造高温、高压条件,引发烃类化合物的聚合作用,形成油气田。等于在地下直接“种”出了石油和天然气,使不可再生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
  其他矿石同样可以根据需要像种庄稼一样种植出来。很大一部分矿物是由地球内部的内生作用和变质作用成矿的,内生作用的典型代表就是岩浆作用,流动的岩浆将各种化学元素在高温中结合,冷却成矿。人类如果能够在地下制造人工火山,同样也可以在地下制造人工矿床,将一个个岩浆库作为“矿田”,往岩浆中加入各种化学元素做“矿物种子”,冷却后长出一簇簇“矿苗”,形成规模后定期采收。或者直接就在岩浆库里进行提炼加工。
  到那时什么稀缺矿物都可以大面积“种植”出来。在地下260千米处,1300℃左右,加上适当的大气压,就适合建造一种金伯利岩浆库,在里面“种植”和“采收”钻石。用类似的办法还可以“种”出其他宝石,当然也可以种植黄金和各种贵金属。内部此处过剩的质量弥补彼处不足的质量。深入地球内之后,地球重力在垂直梯度上不同,在各个圈层的各个点不同。在地心处重力为零,而很可能在地核的某一处重力达到最大值。因此。人们完全可以为适应各种目的而开发利用不同的重力资源。
  




  阿什兰“掠柱”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什兰有一个煤矿,曾流行一种叫“劫掠支柱”的危险而疯狂的采煤法。矿工们在水平煤层上分头把煤挖空,保留下一根根煤柱支撑他们挖出来的巨大地下空间,这些煤柱以规则的间隔分布,就像楼房的承重柱一样。矿工们又会继续在煤柱上挖下更多的煤,煤柱变得越来越细,当所有煤柱细到一定程度,就会支撑不住矿顶的重量,矿顶坍塌下来,把矿工们活埋在里面。所以矿工们必须随时保持互相联系,了解其他煤柱上采挖的进度。确保既能从煤柱上挖下尽可能多的煤,又不至于使所有煤柱都细到撑不住矿顶。
  在这里,挖得快的矿工可以把自己的煤柱挖得比其他矿工的更细,而让其他矿工较粗的煤柱补偿自己煤柱的支撑力,承担更多矿顶重量而不致坍塌,这样当所有煤柱加在一起都撑不住矿顶时,大家一起停工,自己就已经比对方多挖出了好些煤。这种“掠柱”行为可以发展成一个竞赛游戏,甚至可以借鉴到未来对地球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地球内居住空间的开发中。地球有一种地壳均衡力,它可以在地下某处开挖过度形成空洞的情况下,通过岩石循环让其他地方的岩浆流动过来补偿,形成新的坚固的地质构造撑住地壳,就像所有煤柱加起来的合力仍然能撑住矿顶一样。
  阿什兰“掠柱”法实质是对重力异常现象的利用,准确地说是以地球
  





  超重力长寿方


  
  粗略说来,在与地心的距离大于2900千米的范围内,重力是往地心方向逐渐加大的,物体会越来越重,到与2900千米差不多相等的某一处(大致就在地核表面)达到最重;在与地心的距离小于2900千米的范围内,重力往地心方向是逐渐减小的,物体又会越来越轻,到地心则失重。如果地核有比超固态物质密度更高的微黑洞,情况会变得很复杂,有可能不是在地核表面重力最大,而是在地核内某一处重力最大,人类到达此处将承受像航天员在航天飞船里承受的重力加速度一样。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地球引力产生的超重和高速运动产生的加速度过载也就是一回事。


  相对论派生的“孪生子佯谬”说认为:孪生子哥哥乘坐光速飞船到宇宙深处兜了一圈回到地球,他的孪生子弟弟已经老态龙钟,当哥哥的仍然青春焕发。把光速产生的加速度过载换算成等效的引力超重,并且如果地核内的重力最大处已经达到这个超重值,那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不用像孪生子哥哥一样乘坐光速飞船兜风,就将比地面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长寿,甚至有可能长生不老。这是真正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仙境,很可能会让未来的地球内移民心向神往而趋之若鹜。
  人类如果有效地开发了地球内矿物资源和重力资源,其他如地磁、地电、地热能源和地球内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也会相应进行。甚至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开发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其中太阳能也就是核能。经勘察证实地下或地心有天然核反应堆,人类就可以用技术手段点燃这些反应堆,人工制造“地下小太阳”或“地心小太阳”,地下九幽之深的移民生活将不会是想象中的一片黑暗,也不依靠耗能大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人工照明,而是如同地面上的人们一样沐浴在温暖和煦的自然阳光下。
  




  还有什么样的新地球
  
  在未来的未来,还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稀奇古怪的新地球呢?
  大地球:通过像前面说的全球性阿什兰“掠柱”法等方式,改变地质结构,推动板块分离,使地球膨胀,成为一个表面积更大、可居住空间也更大的大地球。



  夹层地球:在地球内部不同的圈层上掏出中空的一层,使地球成为穿在地轴上的一个夹层地球,人类在这些空心夹层上的活动余地会更大。
  地环地球和伴星地球:设想有这样的技术,能抽取地心超固态物质到太空,形成像土星环、木星环和天王星环一样的“地环”,或形成地球的伴星,人类再在地环和伴星上开拓新的殖民地。
  巴拿赫地球:波兰数学家巴拿赫有个著名的“分球佯谬”,在数学上证明一个地球可以分成同等大小的两个地球。未来的人们还可能在技术上证明:地球物质通过分离和重新组合,也可以拼出实实在在的两个地球;那时所有的地球资源,都将是双份的。
  小地球:将地球分离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但不再重新组合起来,就让它们在太空自由漂浮着。由于可以不断地改变相对位置,这将给居住在不同地块的人们交通上带来极大方便。
  大航地时代,至此有了一个完美的终结。
online_moderator 发表于 2015-3-27 09: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4-19 2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