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1|回复: 0
收起左侧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4-4 19: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上期文章《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上)》(←点击阅读)介绍了前苏联(为了描述方便,以下统称为“苏联”)很多超现实主义黑科技被网络游戏《原子之心》借鉴并在数字空间中还原,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档案中蕴藏的巨大知识财富。本期文章将从机器人狂想曲“大集体”&互联网两部分内容继续领略苏联黑科技的神秘风采。

1.《原子之心》
反叛的民用机器人军团
机器人狂想曲
在游戏场景中,苏联的机器人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过去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机器人。地表和地下综合体中遍布着许多飞行和陆行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都通过全球“大集体”神经网络彼此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类机器人被加装武器,内置了可战斗模式。民用机器人则成了人类的最佳助手,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众多城市拔地而起,空运和陆路物流运输大大繁荣,遭受自然灾害的人们获得了更好的帮助。甚至欧洲都张开双臂欢迎全新的苏联机器人,接受这种形式的人道援助,机器人逐渐成了苏联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jpg

RAF-9 ENGINEER拉菲克担任侍者、酒保的工作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2.jpg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3.jpg

窗外的神鹰飞行平台,上面搭载各类机器人


2.切尔诺贝利
的绝地武士
机器人狂想曲
《原子之心》将机器人作为重要元素设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上就取材于现实。在制造业方面,机器人曾是苏联重点突破的制造业领域之一。苏联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机器人研发的理论研究,而到了1970年代,他们更是将发展机器人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中。在1980年代,苏联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不过他们制造的机器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把它理解为金属制作的人偶更加合适。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4.jpg
1986年4月26日,苏联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然而正是这次事故给苏联极端条件工作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推动。根据档案资料记载,现实中首先投入使用的是两台德国产机器人--机械手MF-2和MF-3,两台机器人均没有在强大的辐射面前坚持下来。数天后,政府委员会主席利夫.沃罗宁(Льв Воронин)于1986年5月29日签发了手写命令,要求中央机器人技术及控制论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制救灾机器人。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5.jpg

签发手稿

1986年6月,首个轮式PP-1探测机器人到达事故现场。它看起来完全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那种高科技智能机器人,但却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后,越来越多的救灾机器人被送往核电站,包括轻型、重型清理和探测机器人。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6.jpg

РР-1轮式探测机器人(中央机器人技术及控制论科学研究所研制的首型轮式РР-1探测机器人自1986年6月17日至1986年7月4日在核电站工作)1/4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7.jpg

ТР-А1推土机器人(1986年7月初,ТР-А1重型机器人开始在除气器房屋顶部工作)2/4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8.jpg

ТР-B1无电线控制重型机器人(带有汽油动力装置自主供电的TR-B1用于清理车站区域。TR-B1的电池寿命为 8小时,机器人可以配备带圆锯的机械手或悬挂的工作工具)3/4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9.jpg

ТР-Г2重型履带机器人(机器人重1400公斤,移动速度0.12米/每秒。它能够移动的距离达200米,取决于电缆长度)4/4


3.生物+机器人=?
机器人狂想曲
《原子之心中》的“控制思想”、“提取意识注入机器人中”、只剩头部也可以“死而复生”的彼得罗夫……,这些设定不禁让人想到苏联“科幻之父”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陶威尔教授致力于复活各种人类器官,他死后只留下一个头颅却还能存活。另外,在网络上一直流传着难辨真假的苏联“狗头机器人实验”——将生物学与机械学融合,制造由生物神经元驱动的生物机器人。在苏联科学家杰米霍夫教授的设想中,凭借由泵动机和胶管模拟动物心肺功能的体外循环机,他们可以让切割下来的狗头存活四个小时,若将狗头安装在机器人身上,便可获得军事用途的狗头机器人,但是这项骇人听闻的实验没有进行下去,最终被苏联政府叫停。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0.jpg

网传“狗头实验组图”

-----------------------------------------------------
1.《原子之心》
知识共享的“大集体”
“大集体”&“互联网”
游戏中谢切诺夫研发了“大集体”(Kollektiv Neural Network),这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为了更高效地控制机器人,将所有机器人助手都整合进了同一个受控网络中。1955年,更强大的“大集体2.0”即将上线,只需接受聚合物注射,人类也能链接到神经网络中,全苏联、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能获得个人“思想”器,融入到同一个系统中,达到意识互联、知识共享并且可以轻松控制机器人。(各位读者是不是跟笔者一样,读到这里,脑海中就浮现出马斯克脑机接口的画面?)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1.jpg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2.jpg

“大集体”的概念不禁让人联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苏联“互联网”——OGAS系统。

2.苏联的"互联网"
OGAS系统
“大集体”&“互联网”
苏联为了建立类似互联网的全国性网络,做出了一系列尝试,OGAS是其中之一,但这些项目最终均遭失败。OGAS项目开始于1962年,在1970年被认定没有继续资助的必要。
1962年,一封来自苏联的年轻科学家们长达15页的联名信,直接交到了赫鲁晓夫手中。信里提到:同美国相比,苏联信息技术落后,需要迅速提高。然后,他们决定建立一个苏维埃互联网,名叫“为了统计、计划、管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经济而建立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全国自动化系统”(the All-State Automated System for the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for the Accounting,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USSR)。苏联的领导们给了它一个简称:“全国自动化系统”(OGAS)。
OGAS是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全国计算网络中心,接管国民经济规划和管理,重塑整个社会关系。主设计师格卢什科夫提出OGAS为三级网络架构:位于莫斯科的网络中心、约200个位于其他主要城市的中级中心以及约20,000个位于经济重要部门的终端,这些计算机利用已有的电话设施进行实时通信,同时各终端间也可互相通信。它的工作原理是实时收集和分析来自全国各地的数据,并给出最优的策略。格卢什科夫甚至提出利用该系统废除纸币,改用电子支付的设想。但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军事和航天工业一直处于优先地位,且该项目成本高、实施复杂,由于技术水平与政治原因,这一方案未能实现。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3.jpg

OGAS标志(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子之心:再现前苏联尘封档案的迷人风采(下)-14.jpg

OGAS系统分布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数字罗塞塔计划公众号致力于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对于档案信息化领域的看法和观点。世界各国的档案资源都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我们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的研究中来并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而努力奋斗!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5-4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