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1|回复: 0
收起左侧

高中生物学家!巨全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8 1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进细胞 p11
① 维萨里:解剖尸体,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 罗伯特·虎克(科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观察到植物的木栓组织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④ 列文·虎克(磨镜师):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⑤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a)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c)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⑥ 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而非“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⑦ 文森特:研究支原体基因,筛选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因。拼接、处理,注入到去除DNA的支原体中。P12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① 桑格:经过十年努力,在1953年测得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排列顺序。P33
② 中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7种、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组成。P33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① 欧文顿:研究细胞膜通透性,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科学家:通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化学分析结果。得知,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的含量最多。
② 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推断: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③ 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故推测,细胞膜除了脂质分子外还附有蛋白质。
④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⑤ 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红)和鼠(绿)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刚开始时一半绿一半红。37℃下40min后发现两种荧光染料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a)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c)蛋白质分子 ①部分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②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部分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d)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e)糖蛋白:保护和润滑作用、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
⑦ 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H标记的亮氨酸.在不同时间细胞不同部位出现了荧光。p51
⑧ 科学家:用黑白两种美西螈做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发现长大后的美西螈都是黑色的。
⑨ 科学家: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有核的能分裂,无核的停止分裂。把核挤回仍能分裂,只不过速度慢。
⑩ 科学家:将变形虫切为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有核能正常生长分裂;无核的细胞器退化,对外界刺激不再反应。
 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散早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① 科学家:用氢的同位素标记水分子进行研究,发现水分子的通过细胞膜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由此推断,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
② 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③ 内尔和萨克曼:创造了研究单个离子通道电生理学特征的膜片钳法,为离子通道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④ 麦金农:解析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① 斯帕兰札尼:将肉放进笼中喂鹰。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 施旺:胃腺分泌的一种物质与盐酸混合后对肉类分解能力远大于盐酸单独作用。这种物质就是胃蛋白酶。
③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④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⑤ 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研磨、加压过滤以提取),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未获取到纯酶)
⑥ 萨姆纳:他用丙酮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⑦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⑧ 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⑨ 希尔:在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将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为希尔反应。
⑩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阿尔农: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
 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C标记CO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① 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放入培养液中培养,之后长成了新的植株。
② 科学家:用非洲爪蟾的蝌蚪做实验,将它的上皮细胞的细胞和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结果获得了新的个体。
③ 悉尼·布雷:正确地选了秀丽隐杆线虫,作为细胞凋亡研究对象。
④ 罗伯特·霍威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
⑤ 约翰·苏尔斯顿:描述了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具体过程,确认了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控制作用的基因的变化。
必修二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① 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 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① 魏斯曼:他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② 萨顿: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由此提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③ 摩尔根:用果蝇做大量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同时也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④ 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伴X隐性遗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① 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结论:有转化因子)
② 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加不同的酶),证实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结论:DNA是转化因子)
③ 赫尔希和蔡斯:进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S,DNAP。T2噬菌体为D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④ 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⑤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高质量的DNA衍射图谱。
⑥ 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⑦ 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
⑧ 梅塞尔斯和斯塔尔:运用N和N标记大肠杆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⑨ 薛定谔: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① 尼伦伯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
②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控,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① 缪勒:用X光线照射果蝇,后代产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
② 华裔科学家张锋: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了基因组编辑。
③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猴进行了基因组编辑并获得成功。首次将基因组编辑用于治疗癌症。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①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发现了完整的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② 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早期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其上肢骨的结构与黑猩猩的相似,适于攀缘;下肢骨与现代人类近似,适于直立行走。
③ 拉马克: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
④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⑤ 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① 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 坎农: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神经调节
① 意大利医生、生理学家伽尔瓦:当用两种金属导体在蛙的肌肉和神经之间建立起回路,肌肉就会收缩。他认为,这种收缩是由肌肉内部流出并沿着神经到达肌肉表面的电流刺激引起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电现象与生命活动联系起来。
② 霍奇金和同事赫胥黎:以枪乌贼为实验原料,进行电位和电流的测量活动。
第三章 体液调节
① 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② 沃泰默:稀盐酸注入狗的肠腔。直接将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直接把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引起胰液分泌。他把实验狗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当把稀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他认为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他坚信这个反应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③ 贝利斯和斯他林:设想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④ 贝利斯和斯他林: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黏膜,加沙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⑤ 巴普洛夫:错失发现真理的机会。
⑥ 科学家:切除胰腺的狗会患上与人的糖尿病类似的疾病,据此提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
⑦ 班廷和助手贝斯特: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胰腺提取液来治疗糖尿病。后来跟生化学家合作,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
⑧ 德国研究者:公鸡被摘除睾丸后,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重新移植后,特征就逐步恢复。
⑨ 卡斯和张明觉:发明了可抑制妇女排卵的口服避孕药——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
第四章 免疫调节
第五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① 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金丝雀虉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了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② 詹森: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③ 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④ 温特: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⑤ 科学家:1934年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⑥ 科学家: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简称IAA 。(生长素还包括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⑦ 科学家:1935年,从培养基绿叶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简称GA)。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① 高斯: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② 马世骏 :解决蝗害问题。
第二章 群落及演替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① 林德曼:对赛博达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② 布特南特:从五十万只家蚕中分离并鉴定出第一种信息素——蚕蛾醇。
③ 科学家: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时,能够产生和释放可挥发的化学物质。
第四章 人与环境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章 发酵工程
① 巴斯德:巴氏消毒法。62-65℃消毒30min或80-90℃消毒30s-1min。
② 美国科学家:从水生栖热菌中提取出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第二章 细胞工程
① 荷兰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荷兰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培育兰花。
② 我国科学家:筛选出了高产紫杉醇的细胞,利用人参细胞培养来产生人参皂苷。
③ 科学家:体外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且用iPS细胞治疗小鼠的镰状贫血症。
④ 米尔斯坦和科勒: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单克隆抗体。
第三章 基因工程
① 穆里斯等人:发明PCR技术。
② 我国科学家:将与植物花青素代谢相关的基因导入牵牛花中,大大提高它的观赏价值。
③ 侯云德为首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工干扰素α-1b。
第四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① 我国科学家:将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到植物中,由于α-淀粉酶基因可以阻断淀粉储存,使花粉失去活性,因而可以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5-8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