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中,相当范围内的时空当中,相当多的人,他们没有是非,只有立场;没有逻辑,只有情绪。处理事有一个原则,“非原则,小利益的事,往外推”。不是任何事都可以值得计较。——唐雷恒
做到难得糊涂——是恰到好处的愚笨,愚笨的恰到好处。
智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凡事不计较一日之长短,凡事不计较一时之得失,更不要纠缠在无关人生重大问题的对与错,这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也是一种教育大智慧。
生活中的有些事的对与错,就在那里,不声不响,我们忽略不记,这能让我们惬意舒服,少计较对与错,多干点实在事,比什么都重要!
对错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三个故事,六种人生
两个落水者。
一个视力极好,一个患有近视。
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很快就筋疲力尽了。
突然,视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患有近视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
于是两人鼓起勇气,奋力向小船游去。
游着游着,视力好的那位停了下来。因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头。
但患有近视的人却并不知道那是一截木头,他还在奋力向前游着。
当他终于游到目的地,并发现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头时,他已离岸不远了。
视力好的那位就这样在水里丧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视的那位却获得了新生。
02
有两个患有癌症的病人。
一个人耳朵灵便,从医生的谈话中听到他们只能活三个月的时间了。
另一个人耳朵有些背,别说偷听医生的谈话,就是你跟他直接说,他也听不大清楚。
奇怪的是,他不但活过了三个月,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了,还好好地活着,而那位耳朵灵便的仅仅只活了不到两个月。
03
在美国,有两家同样大小的公司。
它们的总裁,一个叫罗伯特,一个叫史蒂夫。
罗伯特是一位精于算计的人,凡事都比别人看得长远,他早就预测到了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据他分析,美国有30%的公司要倒闭,像他现在这样的小公司,肯定在那30%之中。
所以,他决定将公司解散,还能给自己和员工们留一些生活费,不然到时肯定会负债累累。
史蒂夫不但不是一个善于算计的人,甚至还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他憨憨地认为,未来是永远无法预测的。
就算你将世界上最完美的计划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未来还没有真正到来。
他觉得自己的公司只要能够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让它支撑下去。
结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迹般地度过了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最终,会算计的人将公司解散了。而不会算计的人,在度过金融危机之后却将公司比以前办得更红火了。
人生中很多事:
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
不灵通的比灵通的要好,
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难得糊涂,快乐和幸福就藏在糊涂之中。
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乐 和幸福,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对错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人类在寻找真理的路上,永不停歇的就是探索、争论甚至战争。美国政治活动家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说:“基于人类固有的智慧和良心,真理会越辩越明”。这从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显得很重要。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小人物在关于生活中的事务和人与人之间观念上的对错,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对与错本身并不知道我们的反应,他对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或者大打出手毫无感觉,更不会去关心,结果只是我们自己受伤。
众所周知的古希腊哲学家、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 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其人一生著有400——1000部著作,涵盖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生物、物理、逻辑学等等内容,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一半也毫不为过。众望古今之博学,毫无疑问,惟亚里士多德最也!对的东西在他那里也肯定是不胜枚举的了。但是,古往今来,也恰恰是此人犯的错最多。比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估计是他不经过实验、甚至只凭感觉下的结论,然而,这个错误的结论对我等凡人来说又有多大关系呢?事实上,近千年后伽利略才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他的错误,而此时,西方社会却早已步入文艺复新时代了。试想,如果当时亚里士多德随便捡两颗重量不一样的石子那么随便地一实验,也不会下这个荒唐的结论啊!事实上,在他博学的著作里,类似的错误跟他对的东西也是有得一比的,但就是这些错误百出的内容,却牢牢地控制了西方人的思想达千年之久,有人评价:“亚里士多德用他充满错误的思想统治了西方千年之久。”这不能不说很多对错,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像“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之后,西方几乎所有的教会便把这个错误当作信条,对胆敢怀疑者施以残酷的思想暴政,以至于布鲁若为了捍卫对的哥白尼“日心说”而被错的教会”地心说“活活烧死。现在看来,布鲁若捍卫真理的勇气和品格令人敬佩,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后来的一千年不是依然过得滋润吗?无独有偶,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得很有意思: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关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问题,只有39%的人判断正确,而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正确答案的人只有48%。这些对与错的东西即便美国人不知道又有何妨呢?其实,人家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就知道这个世界围绕美国转又有何错呢?在现实生活中,美国人储备知识都没有中国人全面,可人家就是在每个领域都有一流的科研人员,你储备了那么多正确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殚精竭虑地死记硬背才获得的并且是无比正确的,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诚然,人生不谈对错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没有对错就会是非不分,特别在一些基本的常识、规则、道理、真理面前,我们必须坚持对的。所以,弄懂一些基本的常识、普世价值观等对的知识并在心中坚守一生是这个世界还可以美好的源泉。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太在乎对错,甚至把对的就当成成功,错的就当成失败的话,那反而会影响人们对人生的判断。生活中太过在意对错,凡事都争对错,反而会丧失生活的乐趣。比如,我昨天洗了八个碗,你凭什么今天只洗三个碗?再比如,东家孩子就是靠严格管教成才的,西家孩子自由自在轻轻松松就考上名牌大学,究竟哪个对?哪个错?今天很多人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地方都在对错之间纠缠不休,苦斗长短,以为可以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其实,往往这样的思维害人不浅。夫妻之间,为生活琐碎争对错,朋友之间为东西对错较劲,同事之间为共同工作争对错,邻里之间为对错一较长短,有多大意思呢?在我看来,日常生活中过分计较对错是没有胜利方的,甚至可以说都会成失败者。
身处凡俗许事烦,难得糊涂少清闲。
几分耕耘几收获,几度辛苦几甘甜。
难得糊涂真人生,大智若愚好性情
红尘万事随风去,功名利禄一场空。
遥看云雁踏征途,无限相思寄故土;
多少回味多少忧,人生最难是糊涂。
清心孤欲静近禅,把酒临风不觅仙。
糊涂人生皆修行,得失不过一箪饭。
愚者谎言欺人,得意忘形。
智者受欺不语,难得糊涂。
有智慧的人不抬杠
有权力的人没人敢抬杠
——唐雷恒
人生需要钝感力,
学会分寸拿捏的精妙。
郑板桥——难得糊涂。
是有意识的糊涂,
糊涂的要恰到好处。
学会分寸拿捏的精妙。
但别真糊涂,这叫傻,也叫二。
绝对不能装13,这叫蠢。
难得与容易、糊涂与明白,这是两对阴阳关系,它们交织起来产生四种状态。如果给它们排个顺序,基本上能反应出一个社会人从小到大的认知历程:
1、难得明白(少不经事时的青涩懵懂)
2、容易糊涂(缺少历练时的游移不定)
3、容易明白(成熟干练时的游刃有余)
4、难得糊涂(老成持重时的举重若轻)
当一个人达到了不但知道自己会做事,还知道自己能做成事的境界时,他想的不再是获得更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而是想要更多的清静自在,不想被杂人杂事骚扰。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来掩盖自己智慧的光芒,千方百计地去装糊涂。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影帝的潜质,装聪明难,其实装糊涂更难。
所以现代哲学家季羡林老先生有句名言,最能反应【难得糊涂】的样子: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所以现代哲学家季羡林老先生有句名言, 最能反应【难得糊涂】的样子: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于何种人最聪明,颇有争论。有人认为,凡是精明算计,乃为聪明。。另有人说,懂得见风使舵,不失为一种聪明。但所有的看法,却都不及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来的透彻深刻,简约智慧。
学会黄金分割法则
做到中庸的最好体现
这样就通透事物的临界点
分寸拿捏的精准,就是艺术的装傻,
装傻的艺术。
也就是钝感力
聪明中难得糊涂,
深情中恰到好处,
得意时不卑不亢
人一旦自认聪明,
就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真正聪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甚爱大费,强极则辱,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凡事过犹不及,做人适可而止。
不以物喜,不以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千万别真的糊涂,真的犯浑。
更不能装B。
莎士比亚曾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华。不仅要洞察人性,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一个镇上,有一个小男孩很文静又怕羞,镇上的人常常捉弄他。
他们经常把五分的硬币和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选一个。
而他似乎是“真傻”,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老妇人可怜他,对他说:“孩子,难道你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
“当然知道!”他微笑着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不会扔钱给我了。
这个小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第九届总统,他就是威廉·亨利·哈里逊。
有人说过: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
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
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是一种智慧。
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是一种气度。它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包容万象。
装傻并不是让你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做人要守好自己的底线,在境界上糊涂是智慧,在细节上糊涂就是真傻!
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
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这才是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
莫过于:大巧若拙、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看破不说破,知根不亮底,
才是最大的处世智慧。
人生难得糊涂。所谓糊涂,不是脑袋进水,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这样才能从琐事的纠纷中超脱出来。糊涂的人,将智慧深埋于心中,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逢人不急,遇事不恼,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酿造生活的醇厚佳酿。
有人说过:外智而内愚,
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深以为然。
很多时候,人太过于精明,未必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
外表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炫耀张扬,却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被人提防,最终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反而那些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的人,他们从外表上看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世界顶级思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漩涡,避免争论。
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
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天大的原则问题来加以辩论,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
只要你争强好斗,喋喋不休,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体验到辩论的‘胜利’。
可是,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的结果是引发一个人的怨恨。
和亲近的人言语争锋,怎么争都是错;和旁人争,多是没必要和徒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