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0|回复: 0
收起左侧

马谡用韩信的必杀兵法为何不灵?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样是置之死地 韩信马谡成败不同
  读国学 长心眼
  (马)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颌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背水一战”和“失街亭”是史上很有名的两个战例,前者胜,成就了军事史上的神话;后者败,又成为“纸上谈兵”的一个活注解。怎么会这样?
  两者在战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自己的军队置于绝地和死地,然后以期取胜。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井陉口背水设兵,大胜赵兵,活捉赵王。他解释了自己的战术意图:“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具体而言就是:“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不放在绝境上,大家就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奋力作战,如果都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段,没有危机感,干脆就跑人了。
  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舍弃水源,上山驻扎,却不据守战略要道上的城池。《三国演义》上说他此举的目的是:“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这番话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谡是将军队驻扎在绝地上。
  马谡在死地驻军,似乎出于和韩信一样的动机:制造团队的危机感,然后激发战斗意志。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为求生而拼死作战的局面呢?为什么最终还被张颌截断取水路径,大败亏输,将士们溃散呢?
  韩信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对战俘很残酷的年代。秦国打仗,动不动就斩首数万,白起沉数万战俘于河中,又坑杀几十万赵兵,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在那个时代,投降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想要活命,就要拼命,因此“背水一战”是可行的。
     
  
        
  而在马谡的时代,除了董卓,罕有大批屠杀战俘的记录,投降是有活路的,例如曹操的几十万青州兵都是降兵。而指挥官把部下放在死地就显得很不适宜了,在拼死求生和投降求生之间选择,后者更可行,于是,马谡的士卒“离散”。
  置之死地而后生,制造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激发斗志,固然是好战略,但也要看具体环境。成韩信,不易;成马谡,却很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18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