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爱好很好也没什么门槛,如果做研究,考不上985就放弃这个想法吧。
以我个人为例,智商132。理化生史地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几名,哪怕现在三十而立还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数学没这么好,高考题最后一二问基本没戏,之后高数结构化学学的也是云里雾里。对于搞科研而言,数学能多大程度无师自通才是最有效的智商检验器)。物理化学书大多数内容自己一看书就能懂八成,初三自学化学试着做了高考卷评分还及格了的天赋。天文方面也大半靠自学,07年中学生天文奥赛拿了第一,国际比赛拿了铜牌(部分原因在国际奥赛考了很多相对论方面的内容,国内之前比赛很少涉及)。读博士才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智商实在学术圈垫底的存在。
科研和科普的差距有多大?我作为一名具有理学博士学历,也有十多年实践经验的较好段位爱好者,在普通人里绝对是大神级。有一次户外徒步遇到了一个搞星系动力学的博士。他用最最通俗化的介绍方式,让我大致听懂了五六分他课题的概述,这还是在我通过科普读物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而且人博士还表示这是在学术圈外第一个有兴趣听,而且还不是鸡同鸭讲的非专业研究者(大概是通过计算机某种算法的模拟,反推暗物质在不同种类星系形成中作用,最后通过模拟结果对暗物质分布的实际观测进行对比,来验证某些暗物质模型的正确性)。但聊完他课题之后,就是我带着他在他非专业领域的各种吹牛了,从行星科学(信使号探测水星的成果)到航天器基础知识(引力加速,电推,摄动——为何信使号坠毁水星表面),从四季星座到天体运动规律,从天文相关文化到天象时训(那时候发现了比邻星的宜居带内的行星)。但这些内容,只需要对天文的爱好,和大一高数之前的数理知识即可。
题主成绩不好,原因无非没好好学,或者就是学不进。如果是前者,用努力考上985证明自己,更大的概率是后者,那就认清现实,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把天文作为爱好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