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9|回复: 0
收起左侧

档案——历史的记录者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6 1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文明传承千年,历史悠久。档案,是人类在各项社会活动当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也有不同的形式来记录的,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它是最早记录我国历史的书记,也是档案的开山鼻祖。档案,它积淀着从古到今的历史尘埃,凝聚着由远到近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一切世事的变革。
档案是一座山,有古到今不断积淀着历史的尘埃。很多人认为档案是一堆堆陈旧的废纸,落满厚厚的灰尘,也许几年或者十几年都没有人动过,但是档案真的就是一张张废纸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翻看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细细品读,我们才真正的了解到它的博大与有趣,也深深了解到它真正内在的含义
打开一组组高大的密集架,卷帙浩繁的档案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上面,翻开其中的一份,看到一封陈年旧信陈放在其中,这是1923年6月9日,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写给中央一封秘密信件,请求批准李维汉为团中央驻湘特派员。
内容为:"光亮兄:(1)我们觉得预科与本科两校学生之相互间发生不能有统系的、有条理的指挥(即是我们预科生有应归维汉指挥的,维汉觉得没有名义指挥),今特开了一本、预两科联席的校务会议,决议请中校校长批准委李维汉为中校驻湘特派员。(2)大考在长开到不如在粤为妙。(3)以后中校信件请寄长沙文化书社萧容女士收为盼。"这封"致光亮"的信,落款人"萧容",日期为"六月九日"。
粗看内容十分的简单,但实质内涵十分丰富,"这封信写于1923年6月9日,此时的李维汉,刚刚接替调往中央工作的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四大后,改称湖南区委)。"信件看似在讲预科、本科、中校等教育方面内容,实质上藏匿着一个世纪前的革命斗争风云。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中共湘区委第一任书记。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共中央工作。临走时,他把这个职务交给同学李维汉。"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湘区委,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成立于湖南的一个重要的地方组织,也是当时湖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部。"黄加来介绍,湖南团组织比党组织建立要早,人员和结构都比党组织多。当时,长沙市的团员数量高达四五百人,在学生、产业工人之间发展迅速,团组织工作健全庞大。毛泽东是第一任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开展工作方便,党团行动统一。李维汉接任后,在团组织没有职位,党团关系协调出现问题。"这封信件是为了协调党团关系,整合湖南的党团力量。""‘中校’指代的是团中央,‘中学’和‘预科’分别代表团组织和团的预备队,信件落款的‘妹,萧容’都是代号。"。
在那个年代,为了躲过国民党"邮检",中央和各级地方党组织和团组织之间通信,党内同志和团内同志写信、交换情报、汇报等必须使用代号。这一封封书信记录着我们共产党人,为了革命奋斗,为了中国解放所付出的努力。正因为这些共产党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定和谐的生活。
在这浩如烟海的档案里,记录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记录着那些付出的辛劳。那些闪耀的荣光和难忘的岁月都展现在着一方方的册籍当中,供我们后人浏览,供我们后人铭记,也让我们时刻谨记今日艰辛的历程。
慢慢的浏览,一份署名彭德怀的信件映入眼帘,这是在“大跃进”时期的一封彭德怀写给湘潭县卫国人民公社乌石生产大队总支书记许立仁、大队长肖怡静的信,彭德怀在信中说:去年(一九五八年)乌石大队所属地区,未遭干旱,比一九五七年大旱,自然要好得多,为什么会缺粮呢? 1958年,中华大地被“大跃进”的热潮席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决定深入南方各地调查,切实搞清楚一亩田到底产多少斤粮。1958年12月16日下午,在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彭德怀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湘潭县乌石寨。当天晚上,彭德怀召开公社、大队干部和社员代表座谈会,首先询问粮食产量。公社书记李庆华说:“今年是大丰收。全公社两万多亩田,大概要增产几十万斤,还冒具体落实。上900多斤一亩的生产队就有不少。”彭德怀一听这含糊的回答并不满意,再问其他干部,说亩产1000斤、2000斤、3000斤的都有。“彭老总说,有好多田就有好多谷,肯定是你们秤搞错了,要赶快盘仓,意思是数字不对。”7月8日,梁成德向记者回忆,“听了彭老总的话,在场的社员们都笑起来了,纷纷说:‘彭老总这么厉害!’”彭德怀接着询问:“上900多斤的生产队,我们这个地方有不有?”干部回答:“附近的吴公塘生产队就是的。”
彭德怀立即冒着寒风,打着手电筒,步行来到吴公塘田边。他蹲下身来,拔起一蔸禾茬,数着一蔸禾上有多少株稻秆,每个穗上大约有多少颗稻谷,细心计算着每亩地的产量。彭德怀对干部们说:“你们看,禾蔸这么小,又这么浅,可见禾是不大好的,会有900多斤的产量吗?我们那时在家作田,一亩田扮上500多斤,要算好禾咧!”面对彭德怀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大队干部们不得不承认:今年的产量还没有出来,亩产900斤的数字是喊出来的。
这次回乡,彭德怀只待了两天一晚。他马不停蹄地查看了田间地头,走访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炼铁厂、食堂等地,所见所闻,令他忧心。听到公社负责同志说已经炼出了640多吨铁,彭德怀十分惊讶,问:“炼一吨铁要花多少成本?”干部们说:“我们是不惜代价的。没有算过账,也算不出来。”彭德怀听罢,不禁长叹一声。彭德怀询问公共食堂办得怎么样,社员们说,公共食堂普遍粮食不足,有的食堂冒得油吃,菜也冒得吃。彭德怀很痛心:“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为人民谋幸福,搞得人民冒得饭吃,这究竟是为谁服务?”在家乡,彭德怀看到浮夸风盛行,也看到某些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他叮嘱干部: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努力保持和群众鱼水般的亲密关系。彭德怀给当地干部规定了“八不准”: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搞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强迫命令;不准打骂人,不准罚口粮;不准拆毁社员房屋,不准砍伐山林。回京后,家乡的一切始终萦绕在彭德怀心头,他辗转难眠,想阻止形势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又不便直接给群众泼冷水。
于是,彭德怀写下这封信,委婉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他在信中指出,搞好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要长远计划与年度的具体工作安排相结合。他认为,“乌石大队所辖区的长远计划,是造林、种油茶、油桐、茶叶、果树等”“还有水利建设,新居民点建设,学校建设”“当前任务是要抓紧农业大跃进的各项工作,加以具体安排,争取粮食丰产,同时也要认真拟种蔬菜,喂猪,养鸡、鸭、鱼以及其他副业作物”。他还谈到旱地、水田、冷浸深泥田等不同类型田土的技术处理问题,叮嘱干部要“吸取老农经验,又要加以科学研究”,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在这封信的末尾,落款时间为“三月八日二十四时”。彭德怀曾经说过:“我这个人,拿共产党员十条标准来衡量,很不够,但有一条,我是做到了,就是敢讲真话,实事求是。”对于在家乡调查所得,彭德怀如实向中央反映,尽管这使他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丝毫没有后悔。
戎马一生,心系百姓,彭德怀始终践行“敢讲真话、实事求是”的初心。同时也给我们后人深深的教育,让我们明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要实事求是,不能马虎虚假办事,彭老总的信件不仅给当时人们得到教育,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建党百年至今,我们共产党人依旧秉承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事的宗旨。
行走在档案里,你会见证岁月的沧桑,你会感慨历史的伟大,你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你能从历史中找到未来的方向,哪里有我们的希望,有我们的梦想,更有着这我们前进的目标。让我们在党百年之际,能够更好的书写新的百年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17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