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6|回复: 0
收起左侧

【英语论文】民国历史档案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民国历史档案资料语言和民国档案翻译工作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掌握民国档案翻译基本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提高民国档案翻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对做好民国档案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国档案; 翻译原则; 操作措施;

  档案资料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价值, 为研究当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中文翻译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档案翻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档案翻译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具体就民国档案翻译而言, 国内在该项工作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档案翻译主要集中在对翻译流程和方法的运用等初级层次方面。因此, 加大民国档案资料翻译的研究, 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 吸取历史教训, 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国档案翻译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 当时有限的条件给档案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档案作为过去发生的人物事件的记录, 具有重要的价值, 年代越久远的档案资料, 本身具备的价值越珍贵。这些档案资料不仅记录了当时人物事件的活动过程, 还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风貌, 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记载符号。由于当时发展条件的限制, 民国档案的很多文字资料都需要手写, 这些手写资料需要专人进行抄录。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 字迹看起来依然清晰可辨,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还有一部分档案是油印资料, 由于技术条件制约, 很多油印资料已经模糊不清, 在字体辨别和整理上带来了一定难度。民国档案中的英文资料主要依靠机器打印。由于使用机器过程中的部分英文字母使用频率较高, 这些字母按键磨损大, 因此, 在英文单词拼写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译的现象。此外, 部分英文资料在手写过程中, 由于字迹潦草、大小写不分等因素, 客观上增加了这些资料翻译的难度。

  其次, 只有具备较强责任心和求真意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中国历史上, 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民不聊生的动荡时期, 很多档案资料或者页码不全, 或者部分损毁, 或者变黄发霉, 影响到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整理中发现, 有的系列档案中会孤立出现一份与之无关的资料, 内容页码均与之无关。这时, 准确翻译出英文档案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还有的档案整理中需要对数个档案进行比对, 通过反复的梳理整理, 较为正确地翻译和理解档案资料记录的人物和事件。同时, 由于民国档案种类繁杂, 数量众多, 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地理等各个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精准翻译是不可能的。这也从客观上要求档案人员和翻译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求真意识, 更好胜任民国档案翻译工作。

  再次, 公文档案居多的状况对民国档案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的外文档案多以公文档案为主, 主要涉及外国党政团体与中国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团体的文件往来。这些公文性质的文件主要包括政府公函、通告、备忘录、协议等类型, 但这些公文档案在语言格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内在规律性。但公文档案的这种性质并未从根本上降低英文档案翻译的难度, 相反, 由于公文档案在语言逻辑上的高度概括性, 内容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常用缩语表达, 如果不能掌握了解前后语境的含义, 也会影响到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国民历史档案资料的语言特点

  (一) 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术语

  民国时期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有着明显的差别, 因此在档案翻译过程中要尽量按照当时的语言情境, 保持原有语言的风格。比如, 民国时期的某事业单位实施的特殊员工退休制度, 规定员工工作满一定年限后, 即使尚未达到退休年龄, 也可以申请享受长达两年的带薪退休假期;假期结束后, 员工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回原单位兼职, 直到年满六十周岁后才正式离职退休。关于这种退休制度的英文术语在民国档案中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翻译。我们参阅文献, 将其翻译成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此外, 还有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术语, 如果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相结合, 是无法准确翻译的。比如民国中期政府公开发行的以发行年份命名的公债, 在当今的金融术语中是无法找到的, 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就无法进行准确的翻译。

  (二) 外国在华企业、团体机构的中文译文名称

  民国时期, 欧美列强的一些企业机构在华经营多年, 原有的一些英文名称随着在华经营发展的深入逐步采取了中文名称。还有一些外国人员创办的公司在英文中有China的中国字样, 如果按照中文直译将被称为中国xxx公司, 但这样翻译的话就明显改变了公司的原本名称, 因此, 在翻译中还是应该按照公司的原本名称命名中文名称。此外, 一些外国商人、政府官员在华经商工作多年, 出于方便交流沟通的需要, 也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其中一部分中文名字是由英文发音直译而来, 还有一部分人员名字与英文名字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些外国在华机构、人员的名称如果按照今天一些翻译人员的习惯进行翻译, 就会造成中英文无法对照的错误, 进而给民国档案的整理研究和搜索利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 民国时期对英文档案中一些地名的翻译具有显着的时代特色

  民国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之一是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不断演变, 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语言词汇被引入。随着语言文化的发展, 原有的一些地名的翻译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进程是渐进式发展的, 贯穿于民国数十年发展历程中。有的地名在中文翻译中数次发生变化,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名称才逐步固定。比如,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政府文件以文言文居多, 由于当时环境条件的制约, 对英文文件的翻译五花八门, 千奇百怪, 后来很多翻译无法使用。以埃塞俄比亚的英文翻译为例, 北洋政府时期被翻译成伊思库比亚, 后来又被翻译成伊特比亚, 中文翻译与原英文名称的差距之大令人惊叹, 无法与今天的埃塞尔比亚直接联系起来。还有涉外专属协议, 由于这些地区的英属或法属殖民地性质, 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译员合作, 并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较为准确地完成翻译。

  (四) 民国时期英汉语言表述较为混乱

  民国时期中英文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使得在双方的交流中只能相互借鉴。民国档案的很多术语的翻译多是采用音译方式, 有时采用音译、意译混用的方式, 翻译内容缺乏规范性, 使得档案翻译中经常出现不土不洋、土中夹洋的现象。比如, 对“中国”一词的翻译, 民国政府的英文文件既有标准的英语表述, 也有由中华民国直接音译而来的, 还有一些文件将其缩写为CHMK.在一些人事档案中对职员职位身份的表述也没有统一的术语, 各国语言表述较为混乱, 比如对邮递员的术语表述, 英法美日等国都有各自的术语表述方式。这些翻译而来的术语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联系, 与我们今天的惯用说法有着显着差别。

三、民国档案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一) 坚持做到忠于原文, 保持历史原貌是根本

  在民国档案翻译工作中要坚持忠于原文原着、保持档案资料原貌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 由于情境的不同, 如何更好地保留原着原文原貌, 如何把当时历史人物事件与现代人的思维视角相结合, 更合理地保留原文资料原貌, 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档案翻译的技巧和策略进行回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拓展, 探讨这一问题并找到合理的答案显得尤为重要。忠于原文原着、保持档案原貌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标准, 也是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重要体现, 更是英译汉工作需要坚守的标准。只有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 强调用事实说话, 保持翻译的美学性与流畅性, 才能更好地推动民国档案翻译工作的向前开展。

  (二) 要符合专业规定, 注意保留原文的交际目的

  专业性体现着民国档案翻译工作的能力和水准。民国档案翻译作为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技术性工作, 不仅要求翻译人员保持档案资料的本源面貌, 还要求从档案的时代背景、内容、作者、表现手法等方面, 运用翻译技巧对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研究, 进而对原文进行合理的翻译。换句话说, 一方面要保持民国档案的原貌, 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要使原文实现交际的目的。以民国常见的公文为例, 公文根据发文机构和接受机构的不同, 可以分为上行文、下行文与平行文, 主要是根据语言语气的不同来体现职级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尽量保持这种语气语言, 以体现职级的不同。同时, 在翻译过程中, 要对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予以保留, 并根据不同行文性质采用不同的语体表达手法。

  (三) 要满足搜索利用、方便查阅的现实需要

  积极开展民国档案翻译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挖掘利用这些资料的内在价值, 更好地满足交际需要。档案资料的系统性、规范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大量的工作将这些一本本、一件件的资料进行整理保存, 避免进一步的损毁。同时,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系统化, 最大程度挖掘这些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 方便学者进行查阅和研究。基于这种认识, 翻译人员在对民国档案资料翻译过程中, 要对翻译的手段技巧进行适时调整。一方面, 不能对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 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 为以后相关人员检索利用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 对那些缺少标题的英文材料, 要建立标题索引, 这需要译员再通读全文, 结合原文时代背景, 选择最适合当时民国公文语气的关键词句。在拟定标题过程中, 还要注意运用档案整理和翻译的标准规则, 为相关学者或机构团体进行原文搜索检索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 民国时期地特殊性决定了开展民国档案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在民国档案翻译工作中, 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 还是翻译专业人员, 一定要坚持忠于原文, 保持原貌, 符合规范标准, 追求文词表述流畅准确的基本原则, 不断加大对民国档案资料的研究, 从更深层次挖掘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的内在价值, 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料的交际功能, 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玲。也说“保持历史档案原貌”--兼谈县级民国档案形成的特点及整理应注意的几个“不宜”[J].档案学研究, 2004 (5) :26-28.  
  [2]赵南。翻译外文档案材料的几点体会[J].中国翻译, 1987 (1) :36-37.  
  [3]赵莲红。话说保持历史档案原貌[J].档案, 2003 (3) :4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19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