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子星理论是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罗伯特·瑟伯(Robert Serber)和C·M·沃尔科夫(C. M. Volkoff)在1938年和1939年建立的。之后的很多年,天文学家都质疑中子星是否真实存在。不过,自1967年起,观测方面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那一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自那以后,脉冲星理论发展迅速。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脉冲星发出的射电和光学脉冲,其能量和极端的规律性都源于旋转的中子星。至少有两颗脉冲星位于超新星遗迹中,其中一个遗迹就是蟹状星云,这进一步支持了脉冲星实际上就是中子星的理论。
然而必须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出色的理论;几乎可以肯定,它是现有最令人满意的引力理论。此外,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布兰斯-迪克-若当标量-张量理论(Br-ans-Dicke- Jordan scalar-tensor theory)得到的黑洞图景和爱因斯坦理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便是在牛顿理论中也能出现和黑洞类似的情形。早在1798年,皮埃尔·西蒙 ·德 · 拉普拉斯 (Pierre Simon de Laplace)根据牛顿力学预言,质量足够大、足够致密的天体应该是不可见的,因为其表面的逃逸速度将超过光速。所以,从这种天体表面发出的一个光子,或者说光的粒子将会落回表面,因而无法逃逸并被远处的观察者观测到。这个描述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但它表明,即使在牛顿理论中,也需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过,综合考虑,我打算将对黑洞的讨论完全限制在广义相对论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