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040|回复: 0
收起左侧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7-7-21 2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志留纪开始于4.35亿年前,当时地球上的气候转暖,渐趋稳定。这一时期是地球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段,生物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中再次兴起,山脉的夷平过程出现了有颌骨的鱼和陆生植物,到志留纪结束时,陆生植物的分布已经十分广泛了。

  陆地

  志留纪期间,像加拿大的北极圈内地区、斯堪的纳维亚以及澳大利亚这样一些地方大概都在热带范围,冈瓦纳大陆外缘还有其他陆块。较小的碎板块向北移动并互相碰撞,在北美洲和欧洲产生了新的山脉。

  地壳活动

  在志留纪期间,火山活动比较微弱,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地壳运动,像北美洲的塔康造山运动成为奥陶纪和志留纪之间界限的标志,还有欧洲东北部的加里东造山运动在志留纪末期也达到了最高潮。

  山脉的形成过程海洋

  志留纪初期气候变暖,奥陶纪晚期形成的冰盖溶解,致使海平面升高,海水淹没了许多地方。晚期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陆上开始出现陆生低等植物裸蕨。

  志留纪的植物

  志留纪时出现了真正的陆地植物,这是植物进化的关键时刻。苔藓及地钱是第一批陆地植物,它们一般在池塘和溪流沿岸生长。志留纪后期出现了具有维管的植物,这种植物内部具有中空的木质导管。半球库克逊类蕨

  库克逊类蕨属

  库克逊类蕨属植物生长在池塘及湖泊沿岸,是第一批直立生长的维管植物,其化石大多发现在爱尔兰南部的志留纪岩石中。该属植物形态非常简单,株高仅10厘米。

  半球库克逊类蕨化石迪西品帕卡绿藻化苔帕卡绿藻属

  帕卡绿藻属植物于志留纪及泥盆纪期间分布于今美洲及欧洲境内,据推测生长在陆地上。这种植物结构很简单,株形扁平且分枝稀疏,直径只有4厘米,外侧表面包裹一层厚厚的保护层,可能有助于防止脱水致死。

     长叶巴氏石松化石

  巴氏石松属

  巴氏石松属是比较复杂的志留纪植物,发现于泥盆纪和志留纪的岩层中。这种植物的分枝茎部高约25厘米,由散布地表的匍匐枝向上生长:茎上由于包裹短叶而呈“毛皮”状。

  志留纪的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成都有所变志留纪时,海中出现了许多无颌鱼类,它们的身体外面都有一层厚重的骨片,因此又称为甲胄鱼。化。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同时,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也开始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在海洋中广泛分布,海百合类也大量出现了。

  有颌骨的鱼

  最早期的鱼类是没有颌骨的,这让鱼类的摄食很不方便。有些鱼的嘴像勺子那样舀起沉积物,还有些鱼把嘴当做吸盘,吸附在食物上。有颌骨的鱼是在志留纪早期出现志留纪海礁图的,首先是一种叫棘鲨的鱼的第一对腮的支撑物逐渐演化为上下颌骨。和无颌骨的鱼不同,这种鱼可以用颔骨作为攻击猎物的武器,还可将食物咬撕成碎片,这样摄取食物方便多了。

  海蝎类

  海蝎类是志留纪时的节肢动物类群,有着长尾巴,许多还具有大型钳爪,很可能以捕食动物或以腐肉为食。和现代大多数节肢动物一样,它们也有复眼,善于发现运动的物体。海蝎

  海百合类

  海百合类是志留纪海域中的重要动物,在深水中有许多物种存活至今。它们会以圆柱形长柄着生于海床上,头部有触手可以采集海中的浮游生物和悬浮生物。网海百合是小型的海百合类动物,在志留纪时分布于今天的欧洲和美洲。

  珊瑚礁

  志留纪时珊瑚广泛分布,首次出现了珊瑚礁。珊瑚有的种群单体生活,即每个个体独立生活,而形成珊瑚礁的种群则群体生活,其硬壳或杯状骨骼紧密地粘结在一起。新的珊瑚群体不断繁育,下面老的珊瑚群死亡,坚硬的遗体就构成了一层层的珊瑚礁。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619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241




  志留纪植物登陆


  据现代快报:志留纪(距今4.43亿-4.19亿年前)是古生代和中生代9个纪中历时最短的一个,却发生了生物演化史上的两件大事,植物登陆便是其中之一。


  陆生植物包括苔藓类植物和陆生维管植物两大分支。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具维管组织的苔藓植物个体很小,很少被关注。我们常见的植物几乎都是能够依靠维管组织站起来的陆生维管植物。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816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241


  研究表明:在陆生维管植物出现之前,苔藓类植物家族的成员已经率先登陆,成为继地衣之后改造陆地环境的开拓者。不过真正对其他陆生生物演化和全球性环境都产生决定作用的是陆生维管植物的成功登陆,所以著名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在文章中写道:从寒武纪大爆发创造了一大堆多细胞生物至今,就再也没有更新的“设计”出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还是有点小改进,像脊椎动物和维管植物的出现等(古尔德这篇文章发表时澄江动物群中的脊椎动物还没发现)。


  陆生植物的维管组织有两种功能:支撑和疏导,使得植物能够不借助水体的浮力,独立向上生长,并且能将水和养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满足植物在陆地上直立生长的两个基本条件。


  而植物在陆地上生存还必须满足另外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能防止水分蒸发,且能在空气中呼吸,进行光合作用;二是能在陆地上繁衍后代。解决前一个问题的适应性结构是具有气孔的表皮,表皮是一种蜡质不透水的保护层,能有效防止水分散失,而表皮上的气孔使植物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吸”),完成光合作用。孢子生殖使植物具备能在离开水体的条件下繁衍后代的能力,满足了后一个条件。孢子和花粉都可以在空气中散播,但有花的被子植物的出现要等到中生代,对志留纪来说,时间太晚了。


  化石记录表明,最早的陆生植物大化石(即肉眼可识别的植物化石),在志留纪早中期的地层中就已经出现,尽管它们都非常低矮,高度只有1厘米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维管植物到陆生维管植物的重大转变,可能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就已完成,因为只有预先具备在陆地上生活能力的植物才能登陆,而不是植物登陆后才演化出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基本适应性结构。科学家们推测,奥陶纪末大冰期一方面造成大幅降温,促使植物界发生较大变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气候灭绝,同时促使新类群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全球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加,为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347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241


  生物演化史上的诸多事例证明,只有具备预适应能力的生物,才能在改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志留纪:陆地迎来第一抹绿
  志留纪是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
  志留系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Silures。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威尔士地区建立了广义的志留系,对岩系作了划分,用笔石与壳相化石进行对比。
  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出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这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地层在世界分布较广,浅海沉积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非洲、南极洲大部分为陆地。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58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241



  早—中志留纪全球古地理环境恢复图(资料来源:李江海 姜洪福等著《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奥陶纪结束后,地球上的气候逐渐转暖,渐趋稳定,志留纪就此拉开帷幕。


  由于生存条件好转,生物慢慢从奥陶纪的浩劫中兴起。志留纪早期,动物们最活跃的地方仍旧是海洋。海洋生物的繁盛为现今丰富的油气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志留纪时期,三叶虫开始衰退,板足鲎类动物开始称霸海洋。板足鲎类节肢动物日趋兴旺,并成为水下头号杀手,对海底动物构成致命威胁。


  笔石是志留纪海洋里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身体呈蠕虫状。笔石个体大小不一,它们在海水中飘浮,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它们的空壳镶嵌在岩石中,更像是用铅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故称之为笔石。根据化石保存的状态、共生动物的类别及笔石动物自身的骨骼构造,科学家推测,一部分笔石动物在海底以底栖固着的方式生活。例如,大部分的树形笔石扎根在海底,身体像树枝一样舒展开来。另一部分笔石动物以漂浮的方式生活,例如正笔石,它们用叫做“线管”的丝状体,附着在漂浮体上,随波逐流。笔石是一种地质演化的“标准化石”。笔石演化的阶段特征及特殊类型的地质历程,在地层对比中有独特的价值,并因此成为地质学家进行古地球研究的重要依据。笔石的涌现和繁盛,预示着高等生物的先驱已经出现。


  志留纪的珊瑚数量和属种类型繁多,为晚古生代珊瑚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奥陶纪出现的无颌鱼类进一步演化发展。早期的鱼类没有颌骨,没有颌骨就无法张嘴和闭嘴,因而导致摄取食物受到一定限制。于是,这些无颌鱼有的用嘴像勺子一样舀起沉积物,有的把嘴当成吸盘直接吸附食物。到志留纪中期,开始出现盾皮鱼。它们不仅嘴上有了颌,而且摄食和运动的能力都有所增强,不像以前只能囫囵吞咽猎物。


  志留纪时期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但是陆上生命十分罕见,到处是穷山秃岭,一片荒芜。志留纪末期,灾难再次降临。这虽然使欢乐繁荣的海洋遭受劫难,却成就了陆地。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壳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海域变成陆地或形成高山,由此引发了又一轮生物进化高潮。


  由于海洋面积缩小,水中生物受到不小的影响。一些海洋植物打破了20多亿年只习惯于生活在水中的局面,开始到陆地上舒展身姿。第一批陆生蕨类由此诞生。古老水域中的藻类从细菌和单细胞的蓝藻、绿藻,发展成为躯体更大的多细胞绿藻、红藻、褐藻。这些藻类不满足于水域中的生活,一直争取着空间和阳光,一旦有机会就向陆地发展,因此,最早占领陆地的是植物,而非动物。从此,荒凉的大地终于披上了“绿衣”。

志留纪生物图片资料39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26241

  裸蕨


  裸蕨是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的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的代表。
  目前对裸蕨的形态尚未完全了解。其地上茎直立,高约1米,具有二歧分枝,无根无叶,或仅具有刺状附属物,故名裸蕨。

  石松

  石松别名伸筋草,隶属于石松科石松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为二歧式分枝,叶为小型叶,多为针状,叶的基部膨大,在茎、枝的表面留下的印痕叫叶座。

  头甲鱼

  头甲鱼(又名骨甲鱼)是一类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长的鱼形动物。它们身体的前部被包裹在拖鞋状的头甲里,露在头甲后面的身体反而和鱼类相像,只是覆在上面的鳞片是肋状的长条形。
  头甲鱼的头甲和身体的腹面都是平的。根据笨重的头甲和平的腹面,不难想象它们是游泳能力不强的底栖动物。

  珊瑚

  志留纪的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数量和属种类型繁多。珊瑚在泥盆纪时达到鼎盛。

  笔石

  笔石是志留纪海洋漂浮生态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生物。志留纪时期,笔石以单笔石类为主,如单笔石、弓笔石、锯笔石和耙笔石等。笔石分布广,演化快,同一物种可以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现。

  棘鱼


  棘鱼类是已知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出现于志留纪早期,繁盛于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石炭和二叠纪时便逐渐衰落和绝灭了。称之为棘鱼,是因为它们的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的前端有硬棘。

  盾皮鱼

  盾皮鱼可能是最原始的颌口类。它们初见于志留纪,至泥盆纪时称霸水域。泥盆纪之所以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就是由于盛产此类动物。当时介皮类式微,而软骨鱼类仅见端倪。泥盆纪结束,盾皮鱼类大部分灭亡。古生代结束后,便不再有此类动物存在。


  石燕贝目



  石燕贝目大多数为无疹壳,少数疹壳。壳多横向扩展,也有方圆或椭圆的,铰合线一般直长。石燕贝目壳面多具放射壳饰,也有同心壳饰,或光滑。腹中槽,背中隆多数发育;槽隆两侧的壳面,称为侧部,通常比较宽阔。齿板发育程度不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 2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